为老兵们准备了九层大蛋糕
听到名将家书,老兵们心潮澎湃
那些带着时代印记的旋律和文字,正如老兵们身上的抗战精神,一直被人们铭记。在昨天的活动现场,当志愿者陈骞满怀深情地朗诵起名将张自忠的抗战家书时,一句铿锵有力的“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打动了所有参会者尤其是抗战老兵们的心。
“老人家,我们是你的亲人,最后这段路,我们同行,隔代知音何妨同寒同暖,转弯路上自有身前身后风景。英雄不问出处,不问归处,笑语泪盈处,满天繁星。山高水长,保重保重!” 深圳志愿者邓康延撰写的这封致敬信,同样让老兵们听得心潮澎湃。
朗诵刚一结束,95岁上海老兵陆颂闻就特意交代儿子,希望陈骞能将这段文字打印稿留给自己。
95岁浙江老兵挥毫泼墨赠快报
此次赴宁参加重阳聚会,浙江老兵金城专门带来了笔墨和印章。刚抵达南京,他就嘱托志愿者帮他买来宣纸。“赠现代快报为抗战老兵重阳节聚会”,老人当晚便挥毫泼墨,内容是毛泽东的词《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落款为“九十五岁抗战老兵金城”。字体苍劲有力。
老人身边的志愿者,还向现代快报记者透露了一个小插曲——昨天早上来参加活动前,老人又把作品查看了一遍,突然发现文中一个“寥”字有处笔误。老先生很较真不肯将就,当即重新铺纸,又伏案认真重写了一幅,直到自己满意后,这才送到现代快报总编辑助理郑春平手上。看到这样一幅具有特别意义的作品,在场的快报记者既惊喜又感动!
上海老兵陆颂闻也将自己的墨宝,专程带到南京,献给本次聚会。“淞沪四行垂史迹,昆仑缅北享威名。八年鏖战凶倭败,鉴往知来岁月馨。”四联八句的小诗用繁体字书写得工工整整,最左边有一行小字,“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陆颂闻的儿子告诉记者,想到这次聚会,老人兴致很高,专门写了这首小诗。
活动中,来自南京科利华中学的孩子们,还为老兵们演唱了两首经典歌曲《太行山上》和《爸爸的草鞋》。
“年轻人活力四射,你们是朝霞,我们是夕阳,最美不过夕阳红。”虽然很多是90多岁、甚至百岁高龄,可在场的老兵们,却个个兴致高昂,掀起了一场经典歌曲大接龙,南京老兵张修齐的一首《夕阳红》赢得满堂彩。这边歌声刚落,浙江老兵周福康又举起了话筒,为大家演唱了一首“老兵版”的《太行山上》。
随后,南京老兵冯宗尧也拿过话筒,一首《保卫黄河》,引起全场大合唱。上海老兵钟志仁听后,感觉意犹未尽,干脆又唱了一遍。声音虽微微颤抖,但却雄浑有力。就这样,《毕业歌》、《大刀进行曲》、《中国不会亡》……一位一位老兵站起来,慷慨激昂的抗战歌曲在现场响起。
歌声此起彼伏,话筒又递回到了张修齐手里。一首《松花江上》,让老人唱红了双眼。他说,当年就是这首充满悲伤之情的歌,催促着无数个像自己一样的年轻人,拿起枪来走上抗日战场。之后,90岁的叶祖钧,清了清嗓子,高声唱起《满江红》。他说,抗战最艰难时,不知道胜利何时来,自己很难过地站在河边,这首词不知背了多少遍。
抗战歌曲大接龙,老兵变“麦霸”
九旬女兵、夫妻老兵“请病假”来相聚
昨天的活动现场,两位头发花白的抗战女兵,十分引人注目。一位是曾在第十二后方医院工作的吕能仪,今年95岁;一位是曾在一三八后方医院工作的何静芳,今年97岁。
抗战期间,吕能仪一直都在后方医院从事伤员护理工作,跑过江苏、上海、湖南、贵州、安徽、湖北等多个省份。她所遇到的战士们,有的是伤了胳膊,有的是被子弹射中,有的甚至被截肢,伤员们大多是20多岁,年纪小的只有十几岁。
而何静芳至今难忘的是,打仗时自己曾遇到过一个年轻士兵,他叫大家赶紧过桥,他准备等日本人来了就炸桥。她问那个士兵,桥炸了你怎么办,他回答,“我们是签过决心书的。”后来桥炸了,那个士兵她一辈子再也没见过。老人说,“当年抗战中,有很多这样的无名英雄。”
如今年逾九旬的两位老奶奶,身体状况早已不比年轻时。一个让人感慨又感动的巧合是,两位老人昨天都是从医院“请了假”来参加活动的,吕奶奶的手上还插着留置针。“我没事,”两位老人都这么说,“这么多老战友,我们想见见。”
值得一提的是,何静芳的老伴、98岁的陈世勋也是一位抗战老兵。昨天,陈世勋也来到了现场,他和老伴组成了现场唯一的一对“夫妻老兵”。老人子女表示,父亲因为障碍性贫血,前一天刚刚输了400毫升的血,尽管身体抱恙,但对参加这次活动,父母都很坚持,儿女在咨询医生、得到许可后,最终决定满足他们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