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老兵故事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抗战老兵:粤北血战我被误认牺牲

2015-10-12 13:41:14来源:人民网
粤北大战中,父亲被子弹击中脚部,后辗转被送往湖南疗伤,师部找不到父亲,一度以为父亲已经牺牲,把父亲的名字与其他阵亡的战士一同上报师部。”陈郴回忆说。

陈超明自小生活在“文武”家族环境里,尽管小村庄偏僻,但陈氏家族明白山旮旯里生活的艰辛,加上处于粤湘之间,偶有匪患,故历代子孙宏图励志,崇文尚武:三世祖陈祖沾赋性敏捷,后因红巾倡乱效力疆场,蒙樊军功八品职衔;四世祖陈德安,蒙钦赐花翎头品顶戴,赏穿黄马褂,奖六品军功;五世祖陈广机,官名济林,年十九岁随方伯、王德榜援剿越南有功,奏六品军功;五世祖陈广传,咸丰年间受“贡元”誉匾。

家族的兴文重教影响着陈超明的成长,村族人回忆,陈超明自幼聪慧灵敏,小时候熟读《三国演义》,特别崇拜关羽,喜欢跟同学讲三国故事,爱好拉京胡弹胡琴唱京剧。

从山村跳入“讲武堂”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江西冲请来了何春帆的妹妹在村里执教陈氏学子,陈超明成为其得意弟子。陈郴回忆说:“父亲读书时特别调皮捣蛋,但不乏聪明机智,老师提问他,他都能对答如流。后来,在何老师的推荐下,父亲17岁跟随老师的哥哥何春帆当勤务兵,由于勤劳,在18岁那年,何春帆惜才,抱着栽培乡土俊彦的心思,举荐入西江讲武堂肄习。”

何春帆(1893—1954年),名开湘,连南三江(原属连县,今连州)人,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13岁在三江小学毕业后,同年8月考入连州中学,次年8月考入广东黄埔陆军学校。在校期间,接受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主张。1908年,经邹鲁介绍加入同盟会。历任广州卫戍司令部军法处长、广东大学教授兼总务长、南路新编第六师师长、李济深部少将参议、省政府参议、国民党十二集团军少将参议、连县县长、省第五区(潮汕地区)、第二区(北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等职。任职期间,拥护“国共合作”政策,贯彻“抗日保乡、团结御侮”宗旨,参加对日作战。l954年2月25日上午6时病逝,享年61岁。

“1923年7月,讨沈战事结束,孙中山命粤军第一师师长李济深兼西江善后督办,并偕宋庆龄等巡游肇庆。李济深于肇庆天后宫、法轮寺一带的西较场(今肇庆五中位置)设西江讲武堂,培训粤军第四军和李宗仁、黄绍竑新桂军下级军官,学员凡300余人,邓演达、蒋介石、陈诚等均曾执教或演讲。后来黄埔军校学生队的班长、区队长,大部分是由西江讲武堂调去的。”陈郴介绍,“1924年,父亲顺利从江西讲武堂毕业,后跟随李济深编入粤军第一师东征陈炯明,1926年参加北伐打到武昌,北伐期间,他历任班长、排长、连长。”

“归隐”后的命运浮沉

陈超明从军期间两次回故乡江西冲探亲,还为陈氏家族献上“光前裕后”匾勉励后辈:为祖先增光,为后代造福。他在抗战中屡次负伤,退役后却没再回连州,而是去了汕头定居。1946年至1952年,陈超明任广东省汕头铁路公司潮州汽车站站长。

1949年,陈超明的好友吴耀波劝他去香港,并且为其一家八口购买了当时一票难买的汕头至香港的船票,而他执意不肯前往。1951年,陈超明主动送次子参军,受到军代表表扬,号召车站员工向他学习。1959年5月29日,陈超明因为肺部感染病发而逝世。

“父亲一生清贫耿直,他因看不惯上司贪赃枉法,便越级上告,因而官运不济,难以顺利升迁,而与他一起就学的讲武堂同学,大多官运亨通。‘福建事变’失败,他被送去广州燕塘军校受训,一切又从零开始。”陈郴为自己的父亲陈超明总结道,“当然,父亲也富有军人的柔情,在随身携带的皮夹包里放着先祖遗像,留有一本朱伯康撰写的《十九路军血战记》,他视为珍宝,我于2012年1月28日纪念淞沪抗战八十周年时,将该书捐赠给了十九路军军史研究会。残疾的哥哥在江西冲,父亲会寄钱回去;每个子女的出生年月日也细心地记起来。而将我的名字取‘郴’,以及乳名为难儿,就是告诉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苦难的历史。”

2004年,陈郴从汕头市澄海区交通局退休,从没回过老家的他开始寻根“连县江西冲”,并于2008年的那场雪灾中,跟随救灾物资辗转连南、连州赈灾,3个月后终于有了着落。

随后,陈郴组织古稀之年的兄弟姐妹以及家属四次回乡祭祀先祖,江西冲的陈氏族人舞狮放鞭炮饱蘸过年一样的热情欢迎他们的到来。陈郴兄弟姐妹出资修葺江西冲陈氏祠堂和始祖的墓地,并在村里种下了一棵“思乡树”,以示不忘故乡。

参考文献

1、清代《江西冲陈氏族谱》;

2、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专刊《喋血淞沪》:

3、陈郴口述罗淑欣整理《父亲喋血抗战经历》;

4、陈郴口述以及提供部分史料。

(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