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老兵故事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抗战老兵:粤北血战我被误认牺牲

2015-10-12 13:41:14来源:人民网
粤北大战中,父亲被子弹击中脚部,后辗转被送往湖南疗伤,师部找不到父亲,一度以为父亲已经牺牲,把父亲的名字与其他阵亡的战士一同上报师部。”陈郴回忆说。

陈超明当时所在的12集团军62军157师练惕生部被调遣前往抗敌,奉命攻击12月24日被日军占领的从化牛背脊。在牛背脊一带与敌展开惨烈的攻坚战,成功夺回牛背脊,并将北进的日军分割为两股兵力,隔断了其前头部队与后方的连线。

在练建安撰写的《疾风云飞扬——记抗日名将练惕生》里写道:“1939年12月,日寇侵占广州一年之后,集中三个师团又一旅团6万余重兵,配合大量飞机、重炮、战车,主力倾巢而出,兵分三路,直扑广东临时省会韶关曲江。第十二集团军节节抗敌。大战正酣,粤军防线多处撕裂,险象环生。第六十二军一彪劲旅,跳出重围,挥师直捣敌中路联络线要地——牛背脊。这彪劲旅,即粤军精锐第一五七师,指挥官为中将师长练惕生。牛背脊既为要地,日军配备精锐部队守卫。练惕生师长指挥所部,在友军掩护下,与敌展开惨烈的攻坚战。参战勇士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斩敌1900余首级,自损900余,终将敌阵攻克。日军联络线切断,惊慌失措,深恐被分割围歼,遂易攻为守。粤军会同湖南援军乘势全线反攻,大获全胜。此为第一次粤北大捷。”

“父亲时任157师940团第三营营长兼任敢死队队长,带全营弟兄跟敌人厮杀,只有1/3的兄弟回来。粤北大战中,父亲被子弹击中脚部,后辗转被送往湖南疗伤,师部找不到父亲,一度以为父亲已经牺牲,把父亲的名字与其他阵亡的战士一同上报师部。”陈郴回忆说。

以“必死之心”参与长沙会战

1939年9月到1944年期间,第九战区国军与侵华日军在长沙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史称“长沙会战”,或称“长沙保卫战”。

1941年12月24日,日本第11军司令阿南惟几出动12万兵力从湖南新墙河南进,负责指挥的司令长薛岳在长沙布置大量兵力,命令沿路守军顽强抵抗,给予敌人重大杀伤后,即根据计划退避侧后。31日,日军攻入长沙市区,双方展开巷战。此时日军认为长沙已经拿下,然而岳麓山炮兵旅的攻击以及日军的补给被切断,情势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

“1942年,父亲所在的62军奉命开往湖南参战,这次战役已是长沙的第三次会战。在此之前的第二次长沙会战战况激烈,父亲接到开往湖南的命令后,做好了随时在战场上牺牲的准备。将士们纷纷交代好了最后留言,父亲也致电在梅州梅县松口镇的外公,向他言谢多年来对其妻儿的照顾,表示自己乃军人,守土有责,以国为重,此去长沙决战凶多吉少,可能今后都无法履行为夫为父的职责,还需依仗岳父多加关照。”陈郴说,“当时母亲在广东梅县老家,薛岳将军为了表示抗战的决心,要求部下军官一律将家属接来长沙,于是,母亲携带陈秀娜、陈玲娜、陈娓娜等三个女儿千里迢迢赶赴长沙战场与夫君共命运。”

陈超明妻子梁文彬生前曾回忆,军官家属们在军营也担负起照顾伤员,为士兵缝补衣裳、洗衣、代写家信等生活琐事,最痛苦的是安抚体恤烈属工作,因为不知哪一天,自己也许也成为烈属。

1942年1月4日,国军在长沙包围攻城的日本第11军。日军在既无援兵又无补给的不利情况下,最终只好强行突围。从汨罗江到新墙河80公里,日军在空军不断空投的补给下狼狈逃走,国军则一路尾追及侧击。1月6日,日军退回新墙河北岸,会战以中方胜利结束。

这一场人人以为随时赴死的大战役中,陈超明还是幸运地活了下来,虽然腰部被子弹擦过,但对他而言,再次捡回一条命,实属幸运。

1944年,陈超明参加了史称“第四次长沙会战”的“长衡会战”。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陈超明所在部被调往海南,旋即奉命前往越南海防接受日军投降。任务完成后,他眼见持续了十多年的侵略外敌已被赶走,便申请退役,离开了其浴血奋战的战场。

历史人物

2008年百年一遇的大雪,连州人民记忆犹新。而对于湖南郴州出生,潮汕地区长大的陈郴来说,更是终生难忘。这一年,作为汕头市存心慈善会秘书长、已过花甲之年的他运送总值约60万元的5车赈灾物资来到连南。此次到来,一为献爱心,二为寻找梦里萦绕的故乡“江西冲”。当他问起“江西冲”这个村名时,连南县政协以及连州市政协人员都不知在哪里。3个月后,陈郴接到了连州政协一位工作人员的电话:“江西冲”在连州丰阳朱岗新立村委会。

江西冲地处太岁山麓,与湖南蓝山一山之隔,始祖陈友梅自嘉应州(今梅州)迁入连州江西冲,历经300年,至今开枝散叶繁衍11代。走访村中族老,绕不开村庄崇文尚武的优良传统,提及村庄历代名人,他们更绕不开民国前后一位从村里走出去的军官——陈超明。

村中老人没想到的是,刚抵达的客人,汕头市澄海区政协委员、存心慈善会秘书长、揭阳关爱抗战老兵志愿队顾问、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属联谊会会员陈郴,竟是陈超明之子。关于父亲陈超明在西江讲武堂、淞沪抗战、粤北大战、长沙会战等浴血抗战的峥嵘岁月,陈郴向父老乡亲娓娓道来……

出生“文武”世家

陈超明,又名陈观发(1905—1959年),字子怡,广东连县(今连州丰阳朱岗新立江西冲)人,父母早亡,家有一兄一妹,兄残疾,妹妹作童养媳嫁东陂。陈超明于1922年从军,历任十九路军61师121旅少校副营长、第三军第10师师部副官、第十二集团军第六十二军157师中校副团级;妻梁文彬(1914—1992年),广东梅县(今梅州)人,1931年在广州读书,由第十九路军团长张励牵线成秦晋之好,夫妇俩共生育十个孩子,十个孩子中无一失学,出了六个大学生,四个高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