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双拥中国网 > 老兵故事 >
投稿邮箱:sy.china@163.com
联系电话:010-85916510

90岁抗战老兵: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

2015-09-14 15:52:58来源:解放军报
张英才,1925年出生于山西万荣,1939年参加八路军,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百团大战、浮翼战役、上党战役。

细菌病毒,能摧残身体却压不弯脊梁

1940年初,张英才调到212旅宣传队,从太行根据地到了太岳根据地,所到之处充斥着疾病肆虐的惨景。有的老百姓得了“怪病”,成批成批死去,有的村庄甚至因此空无一人。在部队,许多指战员骨瘦如柴,面无血色,毛发全脱,说话有气无力。

“日寇通过飞机抛撒和汉奸投毒的方式,向根据地投放了伤寒病源虫和染有鼠疫的跳蚤等……”张英才回忆说,战友们有的腹泻不止,有的高烧不退,有的皮肤溃烂,当时根据地缺医少药,旅里官兵因细菌感染死亡人数高达千人,仅朱槐沟旅卫生处医院就埋葬了数百名指战员的尸骨。

“日军妄图用细菌战打垮我们。”张英才说,旅里一些官兵染上细菌病毒后还顽强坚持打击敌人。在太岳军区的领导下,张英才和战友与日伪军战斗23次,击毙日军500余人,伪军60余人。

“那时,我也染上了炭疽杆菌。”1940年12月,张英才和战友因为喝了日军投过细菌病毒的井水,住进旅部治疗所。他的胳膊和脸部溃烂得很厉害,开始是皮肤红肿发痒,几天后开始糜烂。刚好一块又坏一块,脸部就像火柴黑褐色的磷面。

为了躲避日军的扫荡,旅部重症治疗所转移到霍州山。当时没有特效药,只有用土法治疗,用中药膏抹擦,用硫磺熏烤,用火烧。就这样,张英才和一些患病战友在霍州山上度过了1941年的元旦和春节。大家风趣地说:“来到霍山过大年,吃完饺子吃炒面,治好烂伤再雪恨。”

抗战到底,鲜血和生命铸就和平之花

日寇实施细菌战导致我军大批官兵非战斗减员。雪上加霜的是,在残酷的反清剿战斗中,部队与日军作战伤亡很大。病愈的张英才下到连队,从排级干部改任特务连战士。

1941年9月23日拂晓,香山岭战斗打响,大家以为只是伪军来犯,没想到遭到日军奥村旅团数千人的围攻。

17岁的张英才跟着部队冲出战壕,准备与伪军拼刺刀。突然,7架日军飞机从他头顶飞过,肆无忌惮地向阵地俯冲轰炸扫射。紧跟着,日本兵端着三八式步枪,上着明晃晃的刺刀冲了过来。突围中,张英才随重机枪连且战且退,来到一个山沟里。天黑不见五指,他们20多人顺着沟底小溪避敌转移。趁搜山敌人休息之机,张英才和战友们向敌人发动突然袭击。刹那间,10多个日本兵倒下了,他们趁乱杀出重围。

“我所在的特务连大部分战友已经牺牲,整个佛庙岭的上上下下洒满了战友们的鲜血。”想起并肩作战的战友,张英才一度哽咽。他说,“接下来的战斗,一次比一次残酷。”

为了扭转颓势,冈村宁次亲自策划 “铁滚扫荡”,每日前进20公里为“大滚”,后退5公里为“小滚”,逐日向前滚压。

“对零星人员和群众,简直是灭顶之灾。”张英才虎口脱险的经历令人心有余悸。一次,他带人到王村一带指挥群众疏散后,隐蔽在半山腰,谁知山脚和山顶同时来了两股敌人。张英才蹲在半山腰准备用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没想到一个背柴的老大妈把敌人引开了。

越是接近胜利,越是艰难困苦。面对日寇的“三光政策”和“大扫荡”,担任指导员的张英才带领连队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直到抗战胜利。

“侵略者的屠刀,从来没有让我们低头。和平来之不易,正如习主席所说,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是我们对当年为维护人类自由、正义、和平而牺牲的英灵、对惨遭屠杀的无辜亡灵的最好纪念。”采访结束时,张英才紧紧握住记者的手说。(黄文 龙绍华 彭小明)

(编辑: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