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铁腕治污降霾 创造绿色生产力
2017-03-09 15:59:47   来源:中国网

今年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网3月9日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科学施策、标本兼治、铁腕治理,努力向人民群众交出合格答卷。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

2月17日召开的陕西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也明确了今年的重点工作,即紧紧围绕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中省三个“十条”,不断强化山河江坡塬系统保护和城乡污染统筹治理,确保全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向好。3月1日,陕西省印发了铁腕治霾保卫蓝天2017年工作方案和煤炭削减生物质综合利用,散乱污企业治理取缔等9个专项行动方案,胡省长强调要把铁腕治霾作为环保工作的头号工程,努力实现三秦大地天更蓝目标。那么如何不断推进陕西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浐灞:经济倒逼起成效

记者联系到全国人大代表王军,向大家讲述他的工作经历。王军告诉记者,为了在雁塔区杜陵塬上,种出一万多亩城市森林,从而治理浐河上游的污染。他带领群众修河堤,刚好利用了之前堆着的建筑垃圾,包括大量的钢厂钢渣,和当时城市在大发展中间拆房子的这些废砖、废瓦,建筑垃圾。河堤修好之后,既解决了防洪的问题,也治理了河道。然后在堤内修坝、蓄水,堤外挖湖,形成湿地。引种芦苇,水草也长出来了,很自然,很野趣的,花的钱非常少。这种经验,其实也是一种商业模式,利用生态治理带动城市开发。

城市开发支撑生态治理,一份投入,十分回报。生态建设的投入是回报率最高的投入。原来的浐灞河人人远之,而现在浐灞这个地方,成了西安最宜居的地方。浐河一岸的高楼,一岸的绿堤,灞河左岸是金融区,右岸是广运潭湿地公园,就是世园会所在地。绿线延长了,价值更是提升很多。

同时,随着生态的净化,每年冬季国家二级鸟类白琵鹭都会飞来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蒹葭湖过冬,据监测,今年白琵鹭的数量达到了30只。

浐灞湿地公园蒹葭湖的前身是挖采河沙留下的巨型沙坑,通过近年的不断修复、引水,植绿、净化,这里再现生机。今天,水域和植被覆盖面积已经占到了浐灞湿地公园面积的94%。据统计,从2016年十月份开始,陆续有数百只白鹭、白琵鹭、中华攀雀等鸟类飞来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过冬,再加上鸬鹚、斑嘴鸭、鸿雁等鸟类已经在浐灞湿地“安家”,由“候鸟”变成“留鸟”,西安的冬天生机盎然。

秦岭:生态治理带动经济发展

秦岭被称作陕西的“父亲山”,其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秦岭国家公园建设已被纳入到《陕西省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同时,陕西省发改委、财政厅、环保厅、国土厅、农业、林业、水利建设、交通、旅游、公安等十多个部门,每年都会有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确保大秦岭的建设。据全国政协委员马玉红介绍,陕西省审计厅这几年也是以生态文明建设审计为重中之重,连年安排审计项目,对退耕还林、水污染还有汉、丹江的专项资金项目的专项审计,特别是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的审计等措施,对秦岭保护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积极作用。现在的秦岭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天更蓝了,珍稀动植物种群数量增加了,涵养水质的能力也增强了。

秦岭发展所带来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生态价值,还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现在整个西安市居民所需饮用水均由秦岭暗管直接输送,居民饮用水的品质得到了保证。同时秦岭生态的改善,提升了周边投资环境,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而秦岭这个天然“氧吧”,更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师小杰)

[责任编辑 张亮]

相关热词搜索:铁腕 陕西 生产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