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支预算完成情况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最准确的‘信号’。”“去年大规模减税降费,让企业‘轻装上阵’的同时,更增加了广大群众的收入,使全国人民分享到了发展的红利。”“以前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地方没有太大自主权。现在,地方有了更大的财政转移资金使用自主权,可以对财政稀缺资源进行更有效的、更科学的配置,以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钱从哪来,到哪去了?3月8日上午,陕西代表团分组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市市长上官吉庆发言时形象的比喻,引起了大家共鸣。代表们一边翻看《政府预算解读》参阅资料,一边积极发表意见建议认为,“国家账本”不再“晦涩难懂”“看不明白”,而是“大账看得懂,细账看得清”。
“2016年财政工作内容非常丰富,力度非常大,厚植了发展基础,做实了民生福祉。”
“预算报告真的是‘真金白银’助力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财政用于科技创新的资金在持续增加,对资金使用的改革力度也在加大,尤其是加大了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打破了‘玻璃门’,为科研人员‘解绑松手’,让科研人员有更多获得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和释放。”
“资金安排在大气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上,尤其是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投入方面都较上一年继续有所增加,这确实切合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
“财政报告改进得相当不错,重点突出,语言流畅,现在代表们都能看得懂了,明白了哪些钱该给中央财政要,哪些钱该给地方财政要,哪些需要靠财政政策支持了。”全国人大代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原副局长蒲长城深有感触地说,以前这两个报告很多代表拿到手上看不懂,现在越来越看得明白。
从“三农”问题到税收政策,从支持教育、科技、养老事业发展到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革命老区困难地区发展的支持,我省代表的发言中充满了新感触和新期待。(陕西日报记者 耿薇 杜朋举 赵波)(陕西传媒网北京3月8日电)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