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玉发展遇窘境 手艺传承成难题自身特质成局限
2016-11-28 08:52:41   来源:新华网

对于很多来陕西旅游的外地人而言,除了兵马俑、大雁塔这些极具吸引力的景点之外,还有与和田玉、独山玉、岫玉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玉”的陕西蓝田玉也颇受欢迎。

对于很多来陕西旅游的外地人而言,除了兵马俑、大雁塔这些极具吸引力的景点之外,还有与和田玉、独山玉、岫玉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玉”的陕西蓝田玉也颇受欢迎。但如今,久负盛名的蓝田玉却遭遇着从未有过的尴尬。

二十年前,蓝田县城最热闹的地方,就是这条“玉器街”,鼎盛时期,这里聚集了八十多家玉器店。现如今,却只剩下不到四十家。

蓝田县某玉器店老板石亮:“(过去)每天都有顾客,多少都在卖,现在十天半个月(店里)都没进来人,光剩看门了。”

早年间的繁盛让这里聚拢了极高的人气,房价也随之上涨,成了蓝田县城商铺租金最贵的地方。现在,两个小铺面一年四万多的租金,成了石亮最大的压力。

蓝田县某玉器店老板石亮:“现在好多都关门了,生意不好,连房租都卖不够,他们都收拾了改行了,有的干脆就不做了,现在就没办法,剩这么多货咋办,现在就强撑,再维持一段时间。”

距离石亮的玉器店不到两公里的地方,工艺师曾相军正坐在自家的雕刻机前制作一个小型的狮子印章,从最开始的选材、设计、构图,到抛光、雕刻,这样一个手指大小的小物件要想完成至少需要三天时间。曾相军说,店里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他自己雕刻的。

蓝田县某玉雕工作室老板曾相军:“比较大点的。”

记者:“(雕刻)这得多长时间?”

蓝田县某玉雕工作室老板曾相军:“这得两个多月吧。”

在曾相军看来,玉雕这项工作需要经受脑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需要一定的动手能力,还要有美术设计的功底,更重要的是能耐得住性子。二十五年前,当他还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的时候,跟着老师傅开始学这门手艺,但现在想要学雕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蓝田县某玉雕工作室老板曾相军:“年轻人学这,既劳神又劳力,一般年轻人小孩做不下来这个东西。”

自身特质成局限 冀望在文化与旅游结合中谋出路

市场的不景气,玉雕技艺的人才缺失,让蓝田玉的美誉跟现实的窘境相距甚远。为了让祖祖辈辈都引以为傲的“蓝田玉”得以重生,不少蓝田人试着摸索新的发展模式。

蓝田县城里几乎所有的玉器店除了销售蓝田玉之外,还有和田玉、翡翠、岫玉、缅甸玉等十几种不同产地的玉器。在蓝田玉专业委员会会长王均志的玉器店中,就摆放着质地多样的玉器作品。在王均志看来,有着4000多年悠久历史的蓝田玉,色彩分明,不少天然形成的纹理图案是最有价值的。

蓝田玉专业委员会会长王均志:“(蓝田玉)集众玉之长,但它的单项部分,比如软玉部分,白玉部分,它的技术参数和经济指标远远不如和田玉,它的硬玉部分都远远不如翡翠。”

正是因为这些特质,偏重于实用玉的蓝田玉更多的被制作成枕头、景观石或是较大型的浮雕、摆件,王均志说,自己店里的蓝田玉枕依据做工,售价也就是100到800之间,最为精致的蓝田玉雕作品——玉兔,一只售价还不到三千。聊起蓝田玉的现状,王均志说,传统粗放的开采方式使得开采得到的多为品质不高的地表矿料,加上生产制作工艺的落后,玉石市场的混乱,使人们对蓝田玉难免会产生“产品粗糙、不上档次”的印象。

蓝田玉专业委员会会长王均志:“商户是农商心态,目光短浅,不统一,失去集体力量,缺少统一的全面的规划和发展前景,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现象都不同程度有,一些旅游(景点)商户为了投其所好,就移花接木,(另外)玉石是奢侈品,不是生活必需品,(近年)市场疲软,奢侈品尤其是玉石就可有可无。”

距离蓝田县城二十多公里的焦岱镇,一座“蓝田玉文化博物馆”开在瞿金续的这个占地几百亩的蓝田玉文化石艺博览园。在这里,能看到很多做工精美的蓝田玉雕作品。

陕西金续蓝田玉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瞿金续:“蓝田玉过去做工粗糙,设计比较简单,现在我们的蓝田玉通过精心设计和打磨,用现在的新工艺,档次上和设计上都上了一个档次。”

瞿金续是蓝田县具备一定规模的蓝田玉开发的私企负责人,从开采到制作、再到销售都由他们公司自己完成,关于这座蓝田玉文化博物馆,瞿金续说,他也考虑很久。

陕西金续蓝田玉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瞿金续:“弘扬蓝田玉文化,打造蓝田玉精品,现在人们对蓝田玉概念比较模糊,所以我把这个做起来,通过很多游客、学生来这参观,使他们进一步对蓝田玉了解,对蓝田玉历史的认可,扭转大家过去对蓝田玉的模糊认识。”

瞿金续说,他想让这里成为发展蓝田玉的实践基地,依托白鹿原影视城旅游业的发展,将蓝田玉文化和休闲旅游相结合,让更多的人对蓝田玉有重新的认识。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第一新闻》 记者 张蓉 王道强)

[责任编辑 马宝]

相关热词搜索:蓝田玉 窘境 手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