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兵马俑入口处等待进入参观的游客
众所周知,陕西省是文化旅游大省,优质旅游资源集中,旅游产业对于陕西而言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根据统计,刚刚过去的2016年“十一黄金周”,陕西共接待游客4673.65万人次,占比全国7.88%,旅游总收入231.8亿元,占比全国4.81%。
据报道,陕西一共有8家5A级景区,81家4A级景区,180家3A级景区。仅在过去的6年时间里,陕西就增加了150个A级景区。然而,从游客的旅游体验来讲,大多数游客在这些年的旅游过程中都有景区门票不断上涨的感受。但从陕西的景点看,游客要想玩遍全部313个A级景区,仅门票一项,就需要花费近万元。
景区门票上涨的背后,折射出哪些问题,是供需关系的必然结果,还是旅游景点单纯的逐利行为?
级别越高价格越贵 景区热衷冲“5A”
尽管游客在旅行中经常会看到一些景点标榜“国家5A级景区”、“国家4A级景区”等等来吸引游客,但很多人并不清楚景区的级别是如何评定的?评定标准又是什么?
国家旅游局在2004年发布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在这份国家标准里,全国接待海内外游客的各种类型旅游景区从高到底被划分为AAAAA级、AAAA级、AAA级、AA级和A级5个等级。而划分的标准,则需要从交通、安全、卫生、服务、管理、环境保护、游客容量、市场吸引力等多个角度详细衡量。
根据国家旅游局2012年最新颁布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3A级及以下等级旅游景区由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委托各省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负责评定,省级旅游景区评定委员会可向条件成熟的地市级旅游景区评定委员会再行授权。
而4A和5A级级旅游景区则由省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推荐,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组织评定。5A级旅游景区则从4A级旅游景区中产生,被公告为4A级旅游景区三年以上的方可申报5A级旅游景区。
《办法》同时规定,对游客好评率较低、社会反响较差、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被游客进行重大投诉经调查情况属实及未按时报送数据信息或填报虚假信息的景区,视情节给予相应处理。凡被降低、取消质量等级的旅游景区,一年内不得重新申请等级。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对在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暴露出重大问题的临潼世界八大奇迹馆等3家3A级景区进行摘牌处理的,正是西安市旅游资源开发管理评价委员会。
从陕西A级景区的门票价格来看,目前,陕西3A级景区门票均价40.5元,4A级景区门票均价64元,5A级景区门票均价则高达120元。放眼全国,截至2016年4月,全国186家5A景区的门票均价是112元。而想要游览全国所有5A级景区,门票则需要花费22000元左右。
这么看,似乎是级别越高的景区,门票价格就越贵。
我们仅从4A和5A之间的票价差距就可以看出端倪。据社科院旅游研究院统计,2015年,所有5A级景区中,门票价格在100-200元之间的占多半,门票均价早已过百,而4A级景区门票价格绝大多数不过百,很大一部分低于50元。从4A升级为5A,门票价格的上涨空间十分巨大。
5A级景区往往是景区的重点宣传噱头,有这么一个国家级5A级景区的牌子,会为景点带来可观的经济效应。因此,景区为了冲击国家5A级景点资质,不惜投入巨额资金来达到目标。据媒体报道,四川阆中古城在2007年被评为4A级景区后,为冲击5A级景区计划投资13亿人民币;陕西黄柏塬景区投资12亿元,计划5年内打造成5A级景区。
票价上涨的动因在哪?
景区票价上涨的问题既然涉及到价格,那么导致价格上涨的必然有供求关系的影响因素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国人的收入普遍增长,旅游则成为中国人的大众消费方式之一,尤其是近些年,就连出境游都呈现爆发式的增长。与之相比的,国内可供人游览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国内的景区目前达到4A和5A级水准的,总和虽然庞大,有一千多个,但只要一平均,就仅仅相当于每100万人才拥有一座4A级以上的风景区。这种情况下,景区的游客数量可想而知。
每逢假期,尤其是“十一黄金周”和三天小长假,公众的出行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热门景点拥挤的人潮和不断上涨的票价也从新闻成为了“旧闻”。 一边是景点的不可替代性以及优质景区数量的高度稀缺,一边是腰包逐渐鼓起来的游客,门票上涨有其天然动力。然而,在公众巨大的旅游需求下,门票价格即使不断上涨,各景区的客流量也依旧保持逆势增长态势。
景区大多是人文自然景观,都属于公共资源,具有天然的公益性。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景区的管理权和经营权大多掌握在地方政府的手中,绝大部分的地方政府都将景区的运作采取公司化运营的方式,稀缺的旅游景点也是地方政府的对外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
景点的运营企业在保证公益性的前提下,必然会追求市场利益的最大化,讲究一个“投入产出比”。由于国家财政资金对于全国数量庞大的旅游景区投入少得可怜,门票收入则成为了旅游景区运营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一些地方,景区资源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以华山为例,每年吸引众多游客的5A级风景名胜华山,对于当地县域经济的增长推动力不容小觑。因此,地方政府和景区运营方自然乐于抬高景区的门票价格。
此外,不少景区没有进行科学化的管理,管理和人员冗杂混乱,这也是造成景区成本支出增加,进而推动门票价格上涨的动因之一。
资料图:禁涨令。
理顺权责规范制度 让票价回归理性
早在2007年,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规定出台后,国内许多景区在2008年左右进行了一次价格调整。2012年前后,各景区开始第二轮涨价。2015年,“解禁年”到来,全国各景区则又启动了一轮涨价热潮。因此,这项政策也由“限涨令”被网友调侃为“三年必涨令”。
“限涨令”的出台,虽然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景区门票价格的上涨乱象,给当时过热的门票及时的浇了一盆冷水,但是,随着时间得推移,政策的制定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以符合现在旅游业出现的新问题、新动态。
此外,在景区管理方面还缺乏对应的法律法规,目前针对景区管理的规范大多还停留在政策性方面,多是国务院部委或地方政府下发的文件。而各职能部门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管理归属上的交叉,文化、城乡规划、旅游、宗教公安、工商等多个部门同样拥有对部分景区的管理职权,这就容易造成景区管理混乱,乱涨价的行为就容易钻空子。
2015年10月9日,山海关景区就因价格欺诈等问题被取消5A级资质。一些景区在冲击更高级别的资质成功后,本末倒置,不注意升级后的服务和管理,而是把创建过程中投入的大量人力财力转嫁到游客身上,一升级就涨价,这也是亟待扭转的现状,避免景区“功利性”开发。
因此,想要遏制景区门票过快上涨的趋势,必须从源头理顺管理职责,将对景区监管的职责进行明确,此外,还要从法律和政策的层面进一步细化完善,让监管部门有法可依,让投机者无法再钻制度的空子。而作为景区的运营者,则要从自身进行科学化管理,降低景区的运营和管理成本,不搞投机化评级运动,把心思放在如何提升环境和服务上去,景区才会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游客自然也会给予好评。 (澍田)
(责任编辑:任湘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