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国有博物馆迎来又一春: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获“国家一级博物馆”
2017-01-25 16:40:03   来源:红色瞭望

2017年1月19日,大唐西市博物馆荣获“国家一级博物馆”,成为全国首家、也是唯一获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的非国有博物馆。

\

红色瞭望1月25日讯 公平对待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体现国家政策的进步,此次,大唐西市博物馆获得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殊荣,开启了非国有博物馆走向规范化的先河,这将鼓舞更多的非国有博物馆朝着专业化、规范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大唐西市博物馆从2006年遗址发掘、博物馆筹建到2010年4月7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现已经历了近10个年头。2017年1月19日,大唐西市博物馆荣获“国家一级博物馆”,成为全国首家、也是唯一获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的非国有博物馆。

王彬从事文博工作多年,曾任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2009年起,应邀主持中国首座民办遗址类博物馆—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的筹建及各项管理和业务工作。从主持国有博物馆到非国有博物馆,是挑战,也是实践的真实体现。

\

商养文 文促商

大唐西市是一个复合型的文化产业项目,包含十几种业态,总体来说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即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

大唐西市博物馆就是典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博物馆参照国家的行业规范,结合民营博物馆的效率意识,提出了“社会公益性和文化产业性并举”的办馆理念,特别应该提到的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对于文化事业是不苛求利润的,企业创办者不仅舍弃商业利益保护遗址和建设博物馆,并且把自己的收藏无偿捐献给博物馆,使其为社会服务。

但是,博物馆日常运营需要经费支持。目前国家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健康发展的相关政策还在探索和完善,人才短缺,资金不足,经费来源单一,社会认可度不高......这些都是非国有博物馆发展道路中必须应对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王彬馆长谈到大唐西市的做法:“企业牺牲一定的商业利益,或者说拿出一部分利益来反哺博物馆事业。同时,博物馆的发展和影响也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优势互补的模式。如今,大唐西市博物馆荣获“国家一级博物馆”,这就更加坚定了企业当初倡导的“以商养文,以文促商”做法是一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的有效路径。”

 \ 

欣慰 感谢 感恩

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施行<博物馆定级评估标准>等文件的决定》(文物博发【2016】15号),中国博物馆协会于2016年10月至12月组织实施了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定级评估工作。经相关博物馆自评申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博物馆评估委员会评估推荐、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委员会综合评审、实地复核和向社会公示。

2017年1月19日中国博物馆协会第六届七次理事长会议审议核准,全国34座博物馆评为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其中,大唐西市博物馆荣列榜单。

王彬馆长感慨到:“此次申报时间比较紧张,要在短短半个月之内将近几年博物馆所做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梳理并按照申报要求逐项进行提炼、编写汇总成册呈现出来,15天时间完成了包含161个附件,1366页的7本资料,这对我们着实是一个考验和挑战。但是大家在博物馆理事会的支持下坚定信念,不畏困难,夜以继日最终按时提交申请,并有幸成为荣获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唯一非国有博物馆。当然这次能够获评国家一级馆首先离不开国家和各级文物管理部门的支持与引导,同时也离不开我们坚持不懈的积极作为。对此我们深受鼓舞。”

 \ 

请进来 走出去

西安作为唐代丝绸之路的起点,蕴含着深厚的丝路文化底蕴,而大唐西市博物馆作为丝路文化的一个承载体,先后围绕着丝路文化推出了76个主题展览,举办了近百次弘扬和传承丝路精神的教育活动,出版图书十余册,创意礼品数十种。

在博物馆创新理念方面,王彬馆长告诉记者:“大唐西市博物馆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与丝路各国进行友好交流。”

目前为止,大唐西市博物馆已与17座丝路沿线国家博物馆建立了友好关系,独立出国举办展览近10个,所到之处均在当地刮起一阵“中国风”,通过文化传播促进民心相通,从而为促进社会发展服务,为国家大局服务。

在土遗址保护方面,王彬馆长谈到:“土遗址是大唐西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我们特地邀请了省内的文物保护专家和机构进行技术指导,探索了一套土遗址保护的有效路径,大唐西市土遗址保护工程已经通过了省、市、国家三级文物管理部门组织的业界专家团的验收。”

 \ 

大唐西市博物馆获评全国首家非国有“国家一级博物馆”,不仅是对大唐西市博物馆和有着文化情怀舍弃商业利益的博物馆创办人的肯定,也是对所有非国有博物馆的关注和支持,这无疑对促进民营资本保护文化遗产,对文博事业的发展,积极建立民办的文物保护组织,呼吁更多的人来保护文化遗产是一种彰显。让大家能看到非国有博物馆的前途,前景和希望。(訾宝茵 黄静)

[责任编辑 张亮]

相关热词搜索:博物馆 西市 大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