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瞭望12月28日讯:《击壤歌》中曾这样写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向我们描述了一副乡间里野劳田耕作的画面,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上至河姆渡时期,下到近现代时期,是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12月28日由西安市群众艺术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高陵场畔农耕文化博物馆共同举办的“迎新春·高陵场畔农耕文化主题展”在西安市群众艺术馆举行。来自高陵场畔农耕文化的2000多件老物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元旦、春节期间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免费展出。
首展引关注
2000多件的老物件把人们的视线带到无限的回忆之中,许多老同志抚摸着这些老物件,久久不愿离去,纷纷拍照留念,流连忘返。现场展出的有石器时期的物件,也有来自原始时期的农耕文化实物,大部分展品是在我市首次亮相。其中最有看点的是传统工艺的度量衡系列,这些价值极高的老物件,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此次展出是我市首次在城区内集中展示传统农耕文化,掀开了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的一页。西安市群众艺术馆非遗部张俊杰主任告诉记者:“这次展览是以公益性为目的,是春节文化惠民活动之一,旨在起到弘扬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人项目的作用。”
展馆促非遗
高陵场畔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授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现拥有各种传统工艺和非常具有价值的老物件30余万件,并已开设了占地1000亩的各类展览馆,是我省目前规模较大、数量较多的民办馆。这种有特色的展馆的开设,为全市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带头作用,有效地推进了西安市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这次展览以具体的实物实景来展现关中农耕文化,有十五件国家级文物,每周会更换一次物件,而且每天都有讲解员进行解说,目的就是让更多人了解农耕时期的老物件,进而更加尊重农耕文化,提升农耕文化的地位。”高陵场畔农耕文化博物馆馆主闫国新说道。
据悉,此次展出从12月28日开展到2017年2月18日,在为期两个月的展示中,西安市非遗博物馆同期正常开放,以满足广大市民元旦、春节期间的参观需求,在感受农耕文化的同时,让更多人来非遗博物馆了解非遗文化,起到一个双向互惠的作用。除免费参观外,广大市民还可领到高陵场畔的门票,在节假日到高陵场畔实地体验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黄静 訾宝茵)
[责任编辑 文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