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退休老人王三乐不仅免费给村民修理汽车、拖拉机、摩托车、缝纫机、锅碗瓢盆,还免费给大伙理发,调解邻里纠纷……村民管老人家门口的路叫“幸福巷”。
大到汽车小到锅盆
他都免费修
昨日,白水县雷牙镇耀显村村民王三乐拿着自己的电焊笔,正给从村民家里收回的盆和碗焊补。“我在村里的路上转,谁家里什么东西坏了,就给我说或拿给我,修好再送回去。这些年大家都知道了,不用我打招呼,就会直接告诉我。”王三乐指着刚修好的物品说。
老人的一个房间里,不同工具分开放置,梯子、打气筒、电缆、灯线、插座、开关、灯泡,还有理发器具、电焊笔……这些都是老人平时积攒下来,给村民解决问题用的。
王三乐老伴许文叶告诉华商报记者:“家里有两把理发的推子,我给女的理,他给男的理。平均每月能给8到10个人理发,20年来至少理了1700多人次。村里有位90多岁的老人行动不便,老伴就上门给老人理。还有位老人,自从知道我们免费理发,就不去镇上了。”
据了解,耀显村有200多户六七百口人,基本每家都得到过王三乐的帮助。村妇女主任王赛玲说:“不管大小事,他都热情帮忙,一视同仁,还自发组织村民打扫村里卫生,村民家里不管是汽车、拖拉机、缝纫机坏了,还是锅盆破了,他都免费修理。现在,不光是我们村,邻村也有人找他帮忙。”
华商报记者询问这些年一共给多少人帮过忙,老人说:“这哪记得住。”
“因为老汉很热心,家人与家人之间,邻居和邻居之间都很和睦,没发生过纠纷,村里人就把他家门前无名路叫‘幸福巷’。”村民侯新峰说。
当兵时村民对家人很照顾
做好事是感恩
王三乐今年76岁,1964年赴青海参军,在部队开车、修车。“从大轿车到拖拉机都开过,我不但开车,还喜欢学习,喜欢琢磨,把车的原理搞得很清楚,干一行爱一行。”
到部队参军时,王三乐的老伴带着两个孩子,还要照顾家里的几位老人,包括他的父母和两个叔伯。
“我当兵期间,几个老人相继去世,那时候都是村民帮着她处理后事,就这点来说,我很感谢村民。”王三乐说:“这也是我退休回来,以这种方式回报村民的一个重要原因,做这些事的动力就是感恩。还有,我在部队养成了一种为他人服务的意识。”
1969年,王三乐退役,到了青海化工机械厂上班。1995年,王三乐退休,1996年他带着老伴回到耀显村,他们种菜、种花椒,其余时间就帮村民做些事。
10年前,王三乐在村里代收电费,走到一户人家后,女主人翻了半天拿不出钱,说,“叔,等我下午把药材卖了再把钱给你送过去。”看到这个情况后,王三乐说钱他付了。
几年前,王三乐在白水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任主任一职。2014年,由于工作出色被县民政局奖励了3000元,他给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买了一把椅子。2015年,县民政局又奖励了1000元,他这次给每人买了一袋洗衣粉。2016年,他获得了白水县优秀家训奖,500元奖金又被他买了节能灯,他说这些村民可以用得上。
王三乐和老伴许文叶在家中合影
今年被评为“渭南标杆”
除了帮村民做些事,老人也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我们有4个子女,大家庭已是四世同堂。我对他们说,心要良善,首先要孝顺,要感恩社会,从不计较得失。现在,我们家17口人相处团结和睦,可以说父慈子孝。”
王三乐家客厅悬挂着“王氏家训”:心良善,孝当先。教子正,乡邻和。当扶困,清院洁。2014年,白水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精选了百户家教家风经验材料,编写出了《白水县家教家风集》,其中就收录了王三乐的事迹。今年,王三乐又被渭南市委宣传部评为7月至9月的“渭南标杆”。华商报渭南讯 记者 陈冰
[责任编辑 马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