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招三峡区域生态保护,你有没有想说的?
2016-12-06 15:12:35   来源:新华网

长江,是孕育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母亲河,保护长江生态,就是保护中华文明的血脉渊源。3日,湖北宜昌市举办了以构建三峡区域现代生态治理为主题的中国长江论坛·2016分论坛——生态三峡·宜昌试验国际研讨会。来自德国、日本及国内的27名专家学者及政府官员分别围绕水体和自然保护、生态产业建设、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三峡库区上下游环境保护统筹管理等“宜昌试验”涉及议题纷纷建言献策。支招三峡区域生态保护,你有没有想说的?

水循环平衡与供水安全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终身教授马克思·多曼:要减少城市化影响,改变城市雨水处理方式,实现经过污水处理后的水循环,促进当地区域水循环的平衡。要分析内涝的水量以及造成的情况,理解并且衡量内涝的未来趋势以及危险地方。要对雨水源头进行分门别类管理。另外要对城市河流排水系统进行改良,通过改良对排水系统进行优化,减少下水管道的交叉管线,缩小雨水处理厂规模,减少地表水的污染。要构建污水封闭循环管理系统,并且通过系统安全回收植物养分和有机质,实现不可再生资源的最小化。要使城市污水资源化发展,它所生成的一些生物能量可以用到家庭供电、发热,或者成为肥料,并且最终能够在水体中收纳。关于农村地区区域污水管理,可以采取优化灌溉技术、降低耗水量,另外还可以借助湿地的方法,还要避免因为施肥不当导致的地下水及地表水的污染。

  

@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宜昌是三峡水库库首所在地,下游接荆江河段,处在长江上游与中游相接部位,宜昌水生态环境保护直接关系三峡库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生态安全,在保障长江流域水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宜昌正在创建江河安澜、饮水无忧的水安全保障体系,人水和谐、亲水宜居的水生态环境体系,河畅景美、水脉传承的水景观文化体系,创新活力、规范有序的水管理改革体系。建议宜昌在重点保护区内率先执行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污水排放地方标准,力争把生态治理试验区打造成为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的示范区,成为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排头兵。建议要加强长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构建跨区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联动机制,宜昌将在保障长江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与跨区域治理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生态文明理念绝不止于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而应该向自然生态学习,把社会生态打造成稳定的、可持续的、和谐的、不断进步的生态。生态文明建设怎么来抓呢?就工业领域来讲,就是要科学建设生态产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创新经济。主要体现在一个界区之内,比如宜昌,使物质流、能流、价值流、资金流、污染流……能够得到充分合理、最优化的配置,使园区内的每个产业都能互相协调、和谐发展。要分析研究价值流,如何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产值最大化、污染最小化,使资金得到充分利用,使产业链变“柔性”。比如宜昌拥有丰富的磷矿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强化科技支撑,使它用的更少、产能更大,实现价值最大化。

  

@城乡社区社会管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生态治理“宜昌试验”技术总监蒋天文:破碎化、目标冲突与合作机制缺乏是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面临的现实困境,“宜昌试验”通过建立生态治理平台统筹规划开局,探索跨区域治理新模式。“宜昌试验”以区域治理,生态守护,生态产业,生态金融,生态社会治理为突破口。其使命是依托政府+企业+大学+智库+社会组织的治理机制,构建长江生态治理的微观社会基础,战略性地寻找激励相融的发展路径,塑造生态引擎并实现区域发展动力转型。生态守护是“宜昌试验”的首要任务,生态是产业之本。通过战略防守和区域合作共创区域生态品牌,为生态贸易积累资源禀赋。生态产业是“宜昌试验”的最终目标,产业为区域立心。通过培育扎根山水的产业链和生态特色小镇的空间布局,实现发展动力转换,释放生态红利。治山治水先治人,通过生态公民建立适应性生态人力资本。生态经济有赖于“人”的生态化,试验从认知和教育入手,培养未来的生态消费者,生态从业者,生态管理者,为试验提供生态人力基础和公民基础。

宜昌试验的成果与创新

@城乡社区社会管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生态治理“宜昌试验”技术团队负责人赵曼:目前, “宜昌试验”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第一,试验组织创新。组建了大学、智库和社会组织联盟,对接到政府生态治理委员会;第二,管理职能创新。成立综合执法机构;建立社会组织和产业基地孵化生态产业链;成立自然教育基地、生态人文学校和生态工作者认证中心,支撑生态公民培育目标;成立生态治理公益创投基金会和生态产业基金,支撑生态产业孵化。第三,治理模式创新。试行社会组织合伙人制度,招募社会组织参与生态守护、孵化本土组织和乡土产业;招募生态产业合伙人,孵化原产地+、生态水+、康养、生态旅游等主题产业。第四,动力模式试验。规划一批生态特色小镇。下一步的试验路径是,将生态治理试验上升为生态治理平台,通过制度化组织化稳定试验成果,策划一批生态守护产业和主题项目,广泛招募生态合伙人等,逐步逼近宜昌试验使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杨灿明:“宜昌试验”的显著亮点是模式创新,总结起来是十六个字,即市级主导、专家主持、县乡主体、公民参与。政府高水平规划调控,市场主体积极承接,县(市)、乡镇承接落实,社会各界和民众广泛参与,智库联盟、高校联盟联合组建专家技术团队,为“宜昌试验”提供智力支持与技术服务。“宜昌试验”时间跨度长、涉及领域宽泛、主题复杂,“宜昌试验”正在探索高校与政府开展技术合作的全新方式,各方主体必须联合行动、一起走完试验流程。“宜昌试验”气场强大,创新氛围浓厚,我们相信和期待“宜昌试验”进一步聚合创新要素,发挥多方主体在创新链条中的功能作用,取得更加丰硕的试验成果。

 
[责任编辑 马宝]

相关热词搜索:三峡 生态保护 区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