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老腔》导演高峰。
(文/郝云菲)
“历经六载艰辛拍摄和宣传,终于在影院观看了《老腔》。《老腔》讲述的是老腔艺人的成长、爱情、恩怨的故事,展现的是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和感染力。整个电影紧凑、震撼,不但能欣赏地地道道的老腔,还展现了传统艺术皮影、糖画、木偶、关中古朴的建筑村院,婚丧嫁娶、澎湃的黄河……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西安的一位影迷说。
12月2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为题材,反映陕西华阴老腔传承的电影《老腔》正式在全国公映。导演高峰的内心却难以平静。
电影《老腔》宣传海报。
谈市场
影院对《老腔》零排片是一个可悲的事情
“华阴老腔要一声喊,喊得那巨灵劈华山呐,喊得那老龙出秦川呐,喊得那黄河拐了弯呐……”华阴老腔,因为与现代摇滚相结合、因为走上央视春晚的舞台而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并被称为“世界最古老的摇滚”。但高峰决定做电影《老腔》的时候,老腔并不像现在这样被人们所熟知。
高峰说:“在北京人艺版的话剧《白鹿原》里第一次看到老腔,感觉很震撼。又因为自己喜欢民族的东西,怀着挽留、拯救之心决定把老腔搬上银幕。”
《老腔》在第38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第六届欧洲万象国际华语电影节等电影节多次获奖,给高峰带来了很大的成就感和安慰。
但是影片公映首日,全国影院都是0排片,就连老腔的发源地渭南的影院也没有排片,这让高峰忧心忡忡。
“上映首日,北上广,还有西安的一些影院,只能通过亲朋好友包场买团体票,才可以看到影片。”高峰说。
“电影0排片,谈心路历程都没有意义,我要表达的都在我的电影里。《老腔》0排片是一个可悲的事情。”谈起电影的公映情况,高峰情绪略显激动。
“影院0排片将给民族文化的电影带来什么?我们的民族文化如何传承?”高峰的忧思也带给我们同样的思考。
电影《老腔》剧照。
谈电影
《老腔》首次主角的形式被搬上大荧幕
在华山脚下的蝴蝶泉村,白毛是邵家班班主邵喊天在黄河岸边捡来的孩子,白毛和邵喊天的亲生儿子小华同一天来到了邵家。祖上的规矩是:老腔皮影是家族传承,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可邵喊天唯一的亲生儿子小华却一心只想上学,坚决不学老腔,使邵喊天十分伤心和愤怒;可是捡来的白毛却对老腔出奇的着迷和喜爱……
高峰说:“老腔曾先后在电影《活着》《白鹿原》《桃花满天红》中出现,但都只是一个文化元素,而我们首次把老腔以主角的形式搬上了大荧幕。”
陕西老腔艺人王振中,他生来眉发如雪,人称“白毛”。对老腔有着出奇的领悟力,姓王却也是张氏一族老腔的传承人。
电影《老腔》就是根据陕西老腔艺人王振中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
高峰说:“老腔是一种皮影戏,经过改良,让幕后的演唱者走上前台,就形成了现在的老腔。老腔现在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人称誉为戏剧‘活化石’,是民族文化的璀璨珍珠。”
“王振中老人现在已经80多岁了,还在演唱。拍摄之前我们也去当地采过风,老人说,‘我非常希望你们能把这门艺术传承出去’。”
电影《老腔》拍摄工作照。
谈拍摄
拍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来自于资金的压力
“我们这是一个小成本电影,拍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来自于资金的压力。”高峰说。
该片从2009年底开始策划,直到2014年才终于拍摄制作完成,而今年才得以上映。
高峰说:“由于资金、演员无法到位等问题,我和制片人借高利贷、抵押房产来筹取拍摄款。而面对如今的市场状况,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
“资金紧张,我们只能自己救自己,通过销售电影的网络版权,来回笼资金进行前期的投入。”
高峰认为,对于民营公司做民族文化的影片,相关方面都应该给予扶持,这样才能鼓励更多的人来做保护民族文化的影片。
电影《老腔》在壶口拍摄取景。
谈陕西元素
影片的故事、取景、风土人情都来自陕西
高峰是陕西走出来的导演,电影《老腔》讲述的也是陕西的文化故事。
谈起电影里的陕西元素,高峰说团队在拍摄之前,去华阴进行了实地采风,大量地了解了华阴老腔传承人王振中和张喜民家族的故事。因为很少有年轻人学习老腔,所以影片也是对老腔的传承、拯救和挽留。
“电影拍摄过程中我们在陕西壶口、白鹿原影视基地等多地进行取景。影片展现的也是陕西的风土人情,片中音乐也使用的是陕西元素的音乐。”
高峰还讲到,他比较喜欢陕西的文化艺术,而且拍摄过很多陕西文化元素的纪录片,比如《紫阳茶歌》、《榆林小曲》等。
高峰说,东京电影节上日本艺术家协会主席这样评价《老腔》:“电影《老腔》用小成本呈现了大规模,看到了黄河,看到了关中的民居、民俗、民族文化……”
[责任编辑 马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