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后,老兵王子安在姐姐的墓碑前长跪不起
老兵杨剑达的遗愿是有一天牺牲在缅甸的战友能回家
上世纪四十年代,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兵发缅甸,企图切断英美向中国提供战略物资的交通线滇缅公路。为保当时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一条国际交通线,30余万中国军人远征缅甸。战争结束后,近半数远征军将士有的战死疆场,有的因各种原因流落异乡。
几十步的距离,一桥之隔。在孙春龙和他的志愿者团队的帮助下,这些远征军老兵在70年后,结束远征,最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这是我们的人留下的”
2015年春天,应民间公益组织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邀请,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考古学专家陈靓加入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发掘小组,前往密支那实施遗骸发掘、现场鉴定和DNA采样工作。
一期发掘地点为原中国远征军新一军缅甸密支那阵亡将士公墓。作为挖掘现场带队的陈靓穿着白色的防菌工作服,戴着塑胶手套,她一边指挥现场挖掘方向,不时还叮嘱着工作细节:“轻轻地挖,挖得尽量完整些。”
挖掘进行到1小时左右时,现场去表层土的工人喊道:“挖到了骨头。”这是一块人类的胫骨,镶嵌在探沟侧壁上的泥土里,顺着往上挖,一具保存得并不完整的遗骸初步呈现:上肢没有了,头骨仅余几块碎片,牙齿散落在碎片周围。陈靓从臼齿的磨损程度分析,“这是一个年龄在20-25岁的青年人。他的头朝西,面向祖国——中国的方向。”
下午收工前,工作人员又挖出了一颗青天白日金属帽徽,尘封70多年后,帽徽图案依然清晰可辨。在场的工作人员确定:“这应该是我们的人留下的。”
截至当年8月底,遗骸发掘小组共挖掘葬坑294座,包括4座物品坑,两座动物坑,4座人与动物合葬坑,收殓遗骸约347具。出土的遗物还有纽扣、皮带扣、子弹、手雷、水壶、水杯、鞋掌、口红、相框、牙刷、钢笔、餐刀、玻璃瓶、罐头盒等物品。其中一个保存较好的胸章上面,“陆军新编第三十师步兵九十团第二营六连列兵陈海坤”字样表明了逝者生前的身份。
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深圳承启生物有限公司参与了遗骸的DNA鉴定。据复旦大学李辉教授介绍,在27个DNA样本当中,最多的是汉族人,占比约半数,其余为西南部的少数民族,这与历史资料记载的中国远征军来源构成正好吻合。
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孙春龙介绍道:完成DNA鉴定后,我们将会建设中国无名抗战英烈DNA样本库,向全社会公开寻找英烈的亲人。项目组目前正在国内寻找可以接受远征军遗骸的墓地,制作统一的灵柩,把收敛的烈士遗骸有尊严地迎接回国安葬。“接下来,我们希望找到所有长眠在缅甸的远征军烈士,哪怕10年、20年,一个都不能少,把他们都带回家”。
调查记者辞职投身公益
1942年开始,30余万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开拓了二战时除中国本土外最激烈的亚洲战场,并取得自甲午战争后首次出征异域的胜利。截至1945年3月战争结束,在这场二战最残酷也最血腥的丛林战中,中日参战双方总阵亡人数约30万人,其中中国远征军阵亡约为10万人,他们中的许多人被草草掩埋在异域他乡,并未修建墓地。
“这是我最痛苦的一天,也是最值得纪念的一天。”看着发布会现场播放的发掘场景,96岁的幸存远征军老兵尤广才老泪纵横:那些被发掘、清理和祭拜的遗骸,几乎可以确定就是与他一起在缅甸作战的战友。
作为目前国内知名的公益人,孙春龙曾发起“老兵回家”公益活动,2011年他创办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筹集社会力量帮助抗战老兵。孙春龙收敛中国远征军将士遗骸的初衷,源自一次赴缅甸的考察。
那是2005年,时任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调查记者的陕西娃孙春龙,在国际禁毒日前夕,被派往缅甸北部的“金三角”采访。在住处,一位老人和他攀谈起来,他了解到老人在抗战期间曾参加过滇缅中国远征军,是一名国民党老兵。老人跟他说着说着突然激动起来:“这么多年了,有多少人真正知道,在国殇墓园里,我们那么多兄弟是怎么死的?”
孙春龙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上网检索“国殇墓园”的相关信息,这才了解它位于云南腾冲,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也最完整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纪念陵园”。2008年,孙春龙二赴缅甸采访时,发现在缅北有很多在二战结束之后滞留于此的中国远征军老兵依然健在,因为历史的原因却一直未能回国,他随即发起老兵回家公益活动。
历经战争残酷的老兵们如今个个风烛残年,平均年龄在90岁以上,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然不多。“老兵回家”活动也一直在和时间赛跑。
2011年,孙春龙辞去公职,成立专注于服务老兵的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5年来,募集资金逾亿元,帮助50多位滞留缅甸、泰国、越南以及台湾、云南等地的抗战老兵,与失散长达70年的亲人团聚,以及寻找核实生活在大陆的近万名原国民党抗战老兵,为近半生活较为贫困的抗战老兵,提供了相应的关怀服务,此外,还在缅甸寻找到300多具阵亡于此的中国远征军将士遗骸。
流落国外的抗日英雄
熟悉抗日战争中中国远征军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军队歼灭了日军很大一部分有生力量,但自身也伤亡惨重。尤其是当日军切断远征军撤回国内的退路后,一部分远征军甚至被迫翻越野人山的茫茫原始森林,几千名士兵在途中因疾病、饥饿、迷路而死去。还有一些人,没有战死沙场,却也没能回到家乡。
随着时间流逝,如今还活着的老兵只剩十几个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很多年都没能回家,除了年龄、路费等现实问题以外,还有人为的隔阂。
远征军老兵李锡全是孙春龙“老兵回家”受助第一人。当年仅19岁的李锡全1938年在家乡湖南桃源县参军。走时母亲再三叮咛,“出去打仗要机灵点,一定要早点回家”。可他也没想到,自己不仅没能“早点回来”,这一拖就是70年。
2008年,孙春龙第一次帮助滞留缅甸密支那的89岁老兵李锡全找到了家人。从进入国门到回到乡村的一路上,李锡全受到了国人热烈的欢迎和招待。大家发现,耄耋老人李锡全随身携带一本中国地图册,那是他很多年前在缅甸买的,装订处已经开胶。而湖南那一页,是全册翻得最烂的。李锡全指着桃源的坐标点解释说:这是我的家。想家的时候,我就看看地图册。
让尊严和人性一起回家
2009年5月30日,又有九位远征军老兵启程回国。“有一个老兵叫张浩东,那时候他的家还没找到,但是他自己拿着行李就来了。他说你只要把我送到我们乡里面,我就能找到回家的路。就冲他这句话,我说那我就冒一次险。”孙春龙回忆道:当天下午两点钟就要入关,但是他们一点钟到桥头的时候,缅甸移民局却不愿意放行。
经多方努力,缅甸移民局最终同意流落缅甸的九位中国远征军老兵经口岸正式进入中国境内。“我们老兵回家活动,不仅仅是让他和他的亲人见面,还有要让他很体面的回到自己的祖国,有尊严地回到自己的祖国。”孙春龙曾陪伴远征军老兵刘辉一起回国,“这一路上印象最深的,包括边防武警向刘辉行军礼,包括在飞机上,会有广播提示,他是一个中国远征军、一个英雄回国。包括后来给回家的刘辉放鞭炮、鲜花这些细节,我们能体味到,对这个老兵来说,他已经找到了当年英雄的这种感觉。”
2015年9月3日,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抗战老兵方阵令人潸然泪下,其中,就有30多名原国民党抗战老兵。其他没能亲自参加阅兵的老兵,也获得了一枚由国家颁发的纪念章以及5000元生活补贴。孙春龙在书里写到:这成为老兵们一生中最为骄傲的时刻。
现在,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照顾着3000多名幸存老兵,每个月给每人发300到800元生活费,每年下来会支出100多万。“我们想做的,就是让那些英雄,在迟暮之年,能感受到这个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庇护过的国家的子民,对他们的礼遇和尊重。”在孙春龙看来,从调查记者转身公益,并不是理想的泯灭,而是延续。他和他的志愿者团队,“让弱者前往,让人性回归。”本报记者孙涛
[责任编辑 文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