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良此前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资料图。(人民网 伍振国摄影)
人民网北京1月16日电(徐倩)在2016年房企销售额排行榜的前三位中,已经看不到昔日龙头绿地控股(600606,SH,下称“绿地”)的影子。
据绿地1月11日发布的公告显示,2016年,绿地房地产主业实现合同销售金额2550亿元,回款2025亿元,同比增长11%和50%。虽然保持了销售额双位数的增长,但是与恒大集团销售额达到85.4%的增长率相差甚远。
根据克而瑞最新的排名数据,恒大、万科、碧桂园的销售额均已突破3000亿元,位列销售榜单前三位,而绿地排名第四位。
虽然,上市后的绿地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房地产企业,但是,绿地控股董事长张玉良在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坦承了商办物业拖累了房地产主业的步伐:“我们在房地产板块的增长是慢了点,当然还是有机会。因为这两年的政策对办公市场有影响,说不定明天后天还会好起来。”
收缩商办:下调商业办公比例至36%
绿地所到之处都会为当地献上一座绿地中心。凭借超高层,绿地在全国各地攻城略地,迅速打开全国市场。从一线城市到三线城市,张玉良曾经豪言称:“把超高层建筑插遍全国。”
但是,随着国内大环境的改变和商业地产供求关系发生根本上的改变,耗资大、周期长、盈利难的超高层生意变得不好做。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于2016年中期的调查统计,绿地承诺兴建至少有50座摩天大楼(超150米)将近一半仍处于未建、缓建的状态中。
对于商办物业的艰难,张玉良解释称:“2014年、2015年的时候,我们大量转型向办公为主的商业地产,那两年因为国家政策导向,中小企业都买办公楼,我们销售增长非常快。但这两年国家政策导向了住宅,这就让做商业地产多的企业的市场上不上来。所以为什么我们2015年和2016年慢了?实际上是商业地产没上来。”
此外,张玉良透露商办物业在去年还遭遇了退房:“2014年、2015年我们卖掉了很多办公楼,但后来那些小企业活不下去了,卖掉以后要退,去年我们退掉了280亿元前两年卖出去的房子。所以我们2016年真正卖掉的,不是2550亿,而是2550亿加280亿。”
痛定思痛,张玉良表示:“2016年,我们开始极力调整,办公为主的商业地产减少了30%。但是调整是有周期的。”
目前,在绿地调整后的产品结构中,住宅产品占比高达64%,商业办公下调到36%的比例。
除了砍掉部分商办物业外,绿地还将剩余商办物业进行持有运营。此间,绿地与SOHO中国在“共享办公空间”和“互联网+商业楼宇租赁”方面达成合作,以期借助潘石屹来化解商办物业的难题。
人事调整:去年提拔了40名“80后”职员
对于转型中的绿地而言,2016年期间也发生了相对频繁的人事更迭。在房地产领域,其西南和广东区域换帅引发外界关注。
对于人事方面的调整和更新,张玉良回应称:“大转型意味着人员结构也要调整,因为你搞房地产的,和搞基建、金融、消费的是不同的,你就要培养新的人才。即便只是做房地产,我们也确实发现,人员老化了。”
为了推进多元化的进程,保持房地产领域血液常新,绿地还大力培养年轻干部。
张玉良透露:“2016年一年当中,我自己逐渐抓员工的培训,我们搞了1000人以上的第三层以上干部培训,再选择了其中100人办了两期精锐班,办完后选出40人,去年一共提拔了40名二级单位的见习助理,提拔新干部。另外把中层干部中的助理拉出来进行两期培训,也选了一批年轻干部上去,所以我们是下大力把年轻人送到岗位上。大概一年当中下级单位的正职就换了20%,大量启用新干部。我们还会继续,今年还会再换核心岗位,换年轻人上来。”
多元化布局:去能源扩金融
“我们现在已经是综合性的产业集团,不能单看房地产。”自绿地2015年整体上市以来,张玉良就明确指出,要在做强房地产主业的基础上,加快“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费”三个重点领域的发展。
2015年,受制于能源业务的拖累,绿地营业收入2073亿元,下滑21%;经过深度调整,2016年,绿地实现营业收入2594亿元,利润总额142亿元,年末总资产6926亿元,较去年分别增长25%、34%和15%。
此外,张玉良看中的“大金融”业务取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2016年,绿地在收购杭州工商信托19.9%股份、全资拥有绿地(亚洲)证券后,还获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但是,随着金融监管的趋严,金融业务也面临不确定性。去年8月,绿地旗下唯一融资担保牌照被注销。
张玉良表示:“对金融利润的要求,要占集团利润20%-25%的比例。此外,我们有信托、证券等,在第三方支付牌照、保险牌照获取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阶段性进展,保险会成为集团金融产业的重要板块之一。”
在“大基建”领域,绿地也取得了突破。业绩快报公告显示,去年,绿地先后并购了贵州建工、江苏省建,产业版图扩大,收入、利润均快速增长。
[责任编辑 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