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街道为民办实事,在社区一块空地里建起免费文体活动中心,可打球、打牌、下棋、唱歌,常年在这参加活动的居民有两千多人。没想到,11年后,活动中心却突然被居民举报是违建,要求街道拆除。听说要拆,打球的居民不干了,在文体中心门上挂出了“要健身要练球反对拆球场”的横幅。出力又投钱想办件好事的街道被夹在中间,两头不讨好。
便民乒乓球场突然“关门”
家住朝阳区安华西里一区27号楼的老赵这辈子唯一的爱好就是打乒乓球。一大早,老赵便拎着乒乓球拍下楼了,晃悠着来到小区内免费乒乓球场,准备和老伙伴们切磋技艺,谁想到却被门上挂着的一把铁锁挡在了外面。
紧锁的铁门旁,贴着一张用A4纸打印的“温馨提示”:“此乒乓球场地从11月29日起暂停使用,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关了好几天了,据说有居民举报,说这处乒乓球场是违建。”在小区住了30多年的老卢有点不解,“这乒乓球场建起来足有十多年了,这么多年的‘和谐杯’乒乓球赛都在这里举行,每年的元宵节灯会也在这举办,怎么突然就变成违建了?”
负责组织活动、维持秩序、协调场地开关门时间、安排志愿者排班打扫卫生,老王是小区里乒羽协会的会长,在这处乒乓球场打球也有十多年了。“别看这处乒乓球场地只有9个乒乓球案子,但都是专业级别的案子,顶上还有棚子遮阳,旁边有网子隔音挡风。每天来这里打球的怎么也得有近百人,除了安贞地区的居民外,新街口、裕中社区,甚至南三环都有人慕名来这里。”老王说,为了不打扰小区居民休息,早上8点左右乒乓球场才开锁放人,晚上天一擦黑就锁门。
不一会,乒乓球场地门前就聚集了7位社区中的乒乓球爱好者。“这么难得的一处便民运动场,怎么能说关就关了呢。”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准备去街道说道说道。
居民举报文体中心是违建
说起这处球友们挚爱的乒乓球场,附近楼的一些居民却是烦恼不已。早在两年前,小区29号楼的多位居民就曾经向本报反映,这块地原本应该属于“绿化用地”,却被街道打着“为居民办好事的旗号”修成了社区文体中心。
29号楼的孙女士格外怀念过去没盖这处乒乓球场之前的日子。她曾向本报记者表示,她家1990年就搬到这个小区了,“那时候这片空地可好了,有花草树木,每天打开窗户都是鸟语花香。”
记者注意到,29号楼距离这处乒乓球场地的距离最近,两栋建筑之间仅仅相隔了一条不宽的小马路,6米多的乒乓球场地顶棚与二层楼的高度相当,最近的地方相隔7米左右。
影响采光通风、侵犯隐私、噪音扰民,还有治安和消防隐患,居民为这处社区文体中心列出了几宗罪。
有居民反映,他们向规划部门申请了解小区规划情况时发现,这处社区文体中心并未通过规划审批,没有规划手续,“这就是典型的违建,街道不能打着为民办好事的旗号修建违建啊。”为此,居民们要求街道拆除社区文体中心拆除,恢复当年地下自行车库、地面花园草地的原貌。
是拆是留街道左右为难
面对乒乓球爱好者们的抱怨,安贞街道也是一肚子苦水。为了解决居民文体活动和健身的需求,2005年年初,安贞街道办事处特意在安华西里一区的一处空地上,建起了这座活动中心,中心分地上、地下两层,地上部分铺设了塑胶地面,摆放了乒乓球台,地下则设有编织屋、棋牌室、协会之家、电教室、音控室、多功能厅、残疾人康复站等。2008年奥运会前期,又对其进行了改造,长期在这里参加活动的有2000多人。
“最开始活动中心上面只要一个钢构顶棚,后来为了防止噪音扰民,又特意在活动中心外围圈起了一圈铁栅栏,密密围上了一层隔音板。”乒羽协会会长老王说,听说街道为此投入了好几十万元的资金。
“从心理上来讲,这个社区文体中心是街道出资建的,我们也不想拆。”安贞街道办事处一位负责人告诉前来讨说法的球友们,这块地的土地性质确实是绿化用途,街道没法改变土地的性质,只能先将乒乓球场周围搭的栅栏拆除,施工期间,球场暂停对外开放。如果可能的话,球场内的乒乓球案子和顶棚可以暂时先不拆。对于拆除的时间,该负责人坦言,“马上就要动了,很快就要拆围栏了”。
不过,该负责人也表示,只要投诉举报的居民和乒乓球爱好者愿意,街道愿意尽最大的努力为双方搭建沟通的平台,一起开个协调沟通会,探讨一下球场的去留问题。“如果这个乒乓球场实在保留不了的话,将来我们只能再给大家另外找打球的地方。”
观点
于理该关闭 于情可通融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大进表示,我国有明确的规定,只要是带有顶棚的固定建筑,在建设之前就必须要有相关的审批手续,即便是建临时建筑也必须要报批。所以,街道如果想为社区居民建设文体活动中心,必须要提前申请所盖房屋所需的审批手续。否则的话,谁都可以在空闲的地方盖房子,那社会就乱了。“法是法,情是情,不能因为愿望是好的,就可以违法。不管是干多大的善举,都不能违法。”
不过,李大进也表示,建设文体活动中心,也是为了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满足大家的健身需求,居民应该从情理上给予理解,没有必要产生激烈的对立情绪,完全可以坐下来一起商议着妥善解决,“不能说占了理,就不通情了”。
本报记者 张楠 文并摄 J204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