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经济基础薄弱,但凭借探索“小微文化”理念,当地文化工作的群众满意度连创新高。花小钱、办大事,高青县近年来在未大幅增加公共文化支出的现实背景下,坚持开门办文化,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初步实现文化事业有人管、有人办、全民加入的可喜局面。
“文化外卖”来电即到
2月20日,高青县高城镇综合文化站的书画室内,75岁的曹玉岐老人正与笔友一起写字画画。梅兰竹菊、隶楷行草,上百平方米的书画室因为墙上的作品显得文化味儿十足。
两年前,曹玉岐没有如此惬意的生活。彼时,酷爱历史、书法的他,经常在家中读书练字。“可自己练总归缺少乐趣,也没提高的平台。”曹玉岐说,得知县里推行文化服务“微订单”后,他打电话给高青县文化新闻出版局,询问能否组织书法培训。得到的回复令曹玉岐欣喜不已:文化部门不仅在镇综合文化站举办了书法培训班,更是邀请他常到文化站写字,文化站免费提供笔墨纸砚。
“微订单”是高青县“小微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核心是一张小卡片——文化服务联系卡。卡片上印有文化部门各单位的联系人、电话及服务项目,并特别注明“如需其他指导、培训、讲座等,可联系相关人员”。如今,高青县的文化服务联系卡发放范围已覆盖全县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及镇、村。群众一个电话,文化部门马上落实。
精准投放是高青县推行“小微文化”建设的初衷和基本原则。
高青县副县长张欣欣介绍,高青县的特点是村多且规模小,常规文化惠民活动难以有效覆盖。因此,当地决定整合有限的文化资源,实行“分兵作战”,让群众各取所需。
“微书苑”是高青县实行精准投放的另一个典型。为解决群众看书不便的问题,整合县图书馆和农家书屋资源,在全县各单位及镇、村布局“微书苑”。在人流集中的区域设置图书角,并根据阅读频率定期进行更换。有需求的单位也可自行申报,经文化部门验收审批后予以配送图书。2014年至今,高青县累计建成“微书苑”803个,实现人流密集区及镇、村全覆盖。
人人都是文化志愿者
伴随文化民生保障任务的日益增多,文化部门人力不足的情况在各地开始显现,引入社会力量成为共识。在推进“小微文化”建设过程中,高青县积极培育“微循环”、扶持“微剧团”、打造“微课程”,让行政部门从以往“办文化”的冗杂事务中抽身,努力实现人人都是文化志愿者。
高青县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局科员孔薇的另一个身份是文化志愿者。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孔薇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县文化馆。在那里,孔薇与专业文艺骨干学习活动策划组织,回到本单位后便打造检察系统的文化特色品牌。每逢节假日,她还会与其他文化志愿者一起,到基层为群众开展文艺培训和辅导。
如今,高青县的在册文化志愿者已达6000多人。他们常年深入镇、村,为基层民众举办演出、开展培训,并将更多的乡土文化能人发展为志愿者。“他们像是渗透到基层的‘毛细血管’,将‘文化血液’输送到每一个角落。”张欣欣这样比喻。
此外,针对本地没有专业文艺院团,但民众看戏需求强烈的现状,高青县每年拨付资金扶持民间剧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经扶持组建或提升的150家“微剧团”,目前已成为高青县送戏下乡的主力军。为避免观众出现审美疲劳,“微剧团”的演出由县文化部门统筹安排,实行异地轮换制度。
高青县培养文化志愿者的另一举措是打造“微课程”。全县每年都组织文艺辅导员、文化志愿者、乡镇文艺骨干培训,为吸引更多人加入,培训地点往往设在乡镇文化站。如今,“微课程”已成为高青县文化志愿者的“加油站”,有效提升了他们的业务素养。
一分需求做十分文章
在2015年淄博市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评测中,高青县凭借“小微文化”的创新实施,位居淄博市六区三县第一名,其经验在周边引发关注。2016年11月至今年1月,淄博市在全市征集评选2017年第一批自主改革创新经验,“小微文化”工作模式公众得票数高居榜首,并于今年2月起在淄博市各县区开始推广。
“‘小微文化’的内涵并不深奥,核心就是从实际出发,在工作中找准与群众需求的结合点。”淄博市文广新局局长周茂松说,从政府“大包大揽”到吸引群众参与,“小微文化”的理念转变换来了群众真心实意的欢迎。
淄博市副市长张庆盈认为,“小微文化”经验的取得,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基层群众和各方面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她认为,“小微文化”让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了五大转变:坚持群众文化、群众参与的原则,变“送文化”为“种文化”;着眼群众实际需求,变“粗放服务”为“精准对接”;千方百计扩大覆盖面,变“抓大放小”为“无缝覆盖”;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文化部门的“独角戏”为全社会的“大合唱”;切实转变服务观念,摆正“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变“办文化”为“管文化”。
高青县的探索仍在继续。张欣欣介绍,今年当地将引入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对“微书苑”的所有图书信息统一录入,联网管理,借助“大数据”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同时,提高文化志愿者培训频率,并选拔部分优秀基层文化人才到高校去提升培训。在她看来,基层文化建设必须唤醒群众的文化自觉。
“今后我们将致力于全面破除‘等靠要’的旧思想、旧办法,实行财政补贴、民间资本投入、文化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新体制,健全完善政府管文化、民间办文化、群众享文化三位一体的基层文化建设新机制。”张欣欣表示。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