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华 本报驻四川记者 王雪娟
今年元宵节前夕,四川省宜宾市珙县2017年庆元宵系列文化活动在县城僰文化广场举行。异彩纷呈的系列文化活动由“群众文艺大比武”和“珙州文化大赶场”两部分组成,群众演员多达2000余人。作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文化大餐,活动中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吸引县内外群众8万多人次前往观看。
与此同时,珙县17个乡镇以地方文化为题材,通过展示特色产品制作过程、成品陈列展览和交易、现场免费体验等方式,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购买特色文化产品。据了解,“群众文艺大比武”13个节目中有9个得益于农民文化理事会的大力相助,这也成为民间文艺团体的一次大练兵。
截至2016年底,四川省宜宾市建成乡镇农民文化理事会105个,总体覆盖率为61%,其中有3个县覆盖率达100%。宜宾市“珙县农民文化理事会机制建设”2015年7月跻身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从“办文化”到“管文化”,依托农民文化理事会,珙县乡镇从此有了文化“带头人”,群文建设走出了新路子。
据介绍,农民文化理事会是四川开展公共文化阵地“共建共管共用”机制的一次探索,这一做法首先在珙县进行试点。由珙县县级文化理事会牵头,全县17个乡镇农民文化理事会和相关社会文艺团体共同承担具体工作,采取“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方式,由县政府提供必要的资金奖补,将以往相对单一、小型的节日活动升级为综合性群众“大舞台”,在丰富多彩的菜单式文化活动中,人民群众当主角,文化权益得到有力保障。
珙县教育文广局相关负责人提供的数据显示,珙县每年要投入100万元用于购买农民文化理事会的服务。实际上,这样的尝试改变了以前基层政府对文化工作管建设、管投入、管活动、管运行的“全包干”局面,同时又调动和引导了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管理的积极性,保证了文化服务更接地气。
珙县试点成效显现后,农民文化理事会机制建设在宜宾全市得到推广,成为政府与群众沟通和互动的桥梁、纽带。宜宾在公共文化建设上尝试把话筒交于百姓,把舞台让给农民,创造性地探索建立了政府部门和农民文化理事会对公共文化阵地“共建共管共用”机制。
农村文化农民办,百姓演给乡亲看。宜宾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宜宾市各乡镇农民文化理事会参与组织或具体承办的公益文化活动达700多场,规模较大的有苗族花山节、过苗年、赶苗场、非遗展示、乡村春晚大展演、文化迎新大拜年、送春联、猜灯谜、“龙腾狮舞暖三江”等,参与群众近100万人次。这些活动形式多样,使民间大量特色文化资源被盘活,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极大满足了基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即将于3月1日正式施行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四十二条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捐赠产品等方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四川宜宾农民文化理事会也被认为将大有可为。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