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受重视程度的升温,在中国电影产业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材已逐渐走向一种文化自觉。
但新世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电影的创作也存在着问题,比如真正有影响力的佳作少,还没能出现像《活着》《变脸》那样的精品力作;对人性的探讨不够深入,让人思考的东西较少;人物关系的处理太过纠结、刻意,破坏了影片的整体效果;情节不够丰富曲折,叙事手法不够高妙,平铺直叙,近乎流水账,不能打动观众;有的只是为了宣传某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制作一部电影,影片在产生说教和广告嫌疑的同时失去了电影本身的质感,缺乏生命力等。在剧情的设计方面,如果过于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就会使影片缺乏观赏性,如果电影故事力量过大,又会淹没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电影投资规模一般不大,由于缺乏资金,无法制作出精良的作品,因而使影片失去市场竞争力。
——摘自孙萌:《新世纪中国电影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载《中国艺术时空》2016年第2期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