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娟 本报驻陕西记者 任学武
正月新春里,陕西省白水县将停演了10年的渭南市首批非遗表演项目洛北秧歌重新搬上了节日舞台,并以学唱村歌、品读村史、表彰好家风好家训等方式,在大大小小的村庄里掀起了一阵传统文化传播热潮。
白水县地处关中北部,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洛北秧歌的表演有其独到之处:就形式来看,扭秧歌时夹杂大量的演唱,曲调或高亢悲凉、或悠扬婉转;从时间来看,通常在晚间表演,打起牛油火把,百余人甚至更为庞大的队伍按照千百年来形成的队形,前进、停留、变换、展示。
10年前入选市级非遗时,村中熟知洛北秧歌表演套路的老人还有不少,但近两年,老人们相继谢世,最熟悉洛北秧歌的只有58岁的李学军。他说:“2月9日、10日的演出并未遵循旧例在夜间进行,而是选在正午时分,这有气温的原因,也有人力不足的因素。”
在李学军手写整理的词本里,有的歌词已明显带有外地民歌的印迹,洛北秧歌的保护传承可谓迫在眉睫。“其实近几年我一直都有恢复洛北秧歌演出的想法,但仅凭我一个爱好者的热情,太难了。”他说。
尽管难,但他依然在忙碌奔波,组织人手制作道具、教唱曲子、排练队形。他说,2016年隆冬时节白水县委宣传部、文化部门的几次调研和支持,坚定了他的信心,随后,镇、村及其他部门也给予了支持,多方合力共同促成了此次演出。
2016年,白水县开始开展“百姓家风家训文艺宣讲”“村歌村史”推进工程等,通过指导群众回忆家史、拟定家训、编创村歌、撰写村史来凝聚人心,探索乡村治理新途径,倡导社会风气向善向好。目前,全县已有21个村编了村歌、10余个村完成了村史初稿工作。据了解,“村歌村史”将于两年内在白水实现全覆盖。
雷牙镇南张村的村歌《走向明天》由该村村民作词作曲,群众学唱热情很高,懂乐器表演的村民还自发组成乐队;西固镇潘家村群众不仅把本村的村情村貌写成了村歌,还配合曲调编排成舞蹈,春节期间以村歌伴舞的方式在镇上演出,展现村民们的幸福生活;尧禾镇的唐寨村则将村民们自拟的家训进行统一展出,请大家品评。
来自白水县剧团、秦风剧社、雁山剧社、仓颉影子社的百余位演职人员成立了“百姓家教家风文艺宣讲团”,先后编写了北路皮影碗碗腔《劝女》、音乐快板《好人刘西贵》、洛北秧歌《四妯娌夸婆婆》等60多个形式活泼的家风家训文艺节目,已在全县演出20多场。
“家风家训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它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家风家训村歌村史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大大提升了百姓对‘家’‘村’的认同感,同时也提升了大家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家民族的认同感。”白水县县委书记周庆文说,家风村史传承优秀文化系列工作,也将促进像洛北秧歌这样的白水地域特色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