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旧,何来新
2017-02-16 14:19:41   来源:中国文化报

日前,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白金演出了一出《打金枝》,获得好评。白金的《打金枝》很好地继承了京剧表演艺术家云燕铭的表演风格,人物塑造生动准确且非常生活化。

夕 君

日前,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白金演出了一出《打金枝》,获得好评。白金的《打金枝》很好地继承了京剧表演艺术家云燕铭的表演风格,人物塑造生动准确且非常生活化。演绎这样一出老戏,融入对前辈艺术家艺术精华的领会、吸收,舞台呈现让人眼前一亮。

艺术尤其是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创新是个老话题,可谓常说常新。毋庸置疑,创新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一门艺术在成为艺术之前,首先是一套系统性的技术。技术不过硬,不可能成就专业、高超的艺术。技术有其规则、法度、标准,这些包含在其自身传统、历史之中,为继承和发扬此门艺术所必需。因此,继承是创新的前提,根植于传统的创新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真正的创新。越需要创新,就越不能忽视对传统的挖掘和继承。对此,现实中有许多地方值得反思。

遥想京剧繁盛时期,剧目储备非常丰富。观察当下,旦行梅派的继承状况比较好,其他流派则恐怕没有这样乐观。比如,1922年至1924年,旦行程派创始人程砚秋饰演过《孔雀屏》中的春鸿、《花舫缘》中的申飞云等花旦角色,而今天京剧舞台上已很难见到程派演员演出这类剧目、塑造这类角色,甚至《青霜剑》等青衣应工的程派剧目也鲜见,除了活跃于舞台的《锁麟囊》《春闺梦》等少数作品。老生余派创始人余叔岩的武戏堪称一流,《战太平》《南阳关》《宁武关》《镇潭州》《战宛城》等风靡一时,而今天的余派演员中擅演武戏者,似乎也不多见。

类似情况在曲艺界也存在。譬如,传统相声有数百段之多,很多作品经过加工和当代化处理得以焕发艺术魅力。然而,如今相声舞台上多见的,是各种笑话、段子串联而成的所谓“创新”的相声,想听一段原汁原味、完整的《报菜名》《地理图》贯口,几乎是奢望了。这些“创新”作品可能也会博人一笑,但总是少了那久违的味道,它们走俏的关键因素之一,恐怕在于对演员的要求较低、容易上手,以不高的艺术成本取得性价比颇高的剧场效果,进而快速获利。可是,如果“创新”都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就背离了以创新为传统艺术注入生命力的初衷了。

没有旧,何来新?为了更好地创新,必须认真继承传统、盘活传统。笔者以为,对待创新,观众、社会应该怀有平和、冷静的心态。继承进而创新,终究是为了呈现出更好的艺术,如果仅仅以“越新越好”为判断标准,为创新而创新,往往失于急切、浅薄,就显得急功近利了。

[责任编辑 张亮]

相关热词搜索:何来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