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信
蔚蓝的海水、成群结队的鱼群、硕大的蓝鲸擦身而过……当下,这样的场景并不只有在海底才能看到,虚拟现实技术让人足不出户也能感受海洋的魅力。虚拟现实技术(VR)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种模拟环境,为用户提供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体验,让用户如同身临其境一般。
2014年起,VR概念在世界范围内大热,互联网巨头及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纷纷进入该领域,力图在行业发展初期占据一席之地。2016年,随着消费级、行业级虚拟现实产品不断涌现,产业关注度不断提高,因此也被业内称为虚拟现实元年。在中国,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也相继入局,超过60家上市公司宣称跨界VR行业。据估计,目前至少有200家中国创业公司在从事虚拟现实业务。
中国虚拟现实企业主要分为两大类别:一是成熟的传统行业依据软硬件或内容优势向虚拟现实领域渗透,其中智能手机及其他硬件厂商大多从硬件布局。二是新兴的虚拟现实产业公司,包括生态型公司、平台型公司和初创型公司,以互联网厂商为领头羊在硬件、平台、内容、生态等领域进行一系列布局。据统计,当下市场上流通的大大小小的硬件设备达数千款,其中既包括PC级头显,也有VR一体机和VR眼镜,当然还包括用于生产内容的全景相机设备等。而软件方面的内容更是不计其数。由于目前中国VR主流设备仍以观看视频为主要目的的移动端VR眼镜为主,因此VR视频内容的开发数量要远多于VR游戏内容,VR平台上已有约2700款视频和800款游戏。与此同时,中国VR线下体验馆数量近几年增长迅速,全国已超过2000家。
然而,在受到资本热捧的同时,VR产业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在标准化方面刚刚起步,VR内容缺乏吸引力,除娱乐行业外,其他领域对虚拟现实潜力的挖掘还远远不够等。
受限于内容开发成本的高昂及相关人才的短缺,目前VR设备只能收看少数视频或玩点简单游戏,这无疑从内容源头上限制了VR产业的发展;同时,由于虚拟现实设备当前主要用于娱乐领域,特别是作为游戏显示器,而青少年和儿童是电子游戏的重要消费群体,对大脑、视力等尚未发育完全的他们来说,使用虚拟现实设备是否安全,也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重视。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视觉科学家马丁·班克斯曾表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具体证据显示佩戴虚拟现实设备会对某个年龄段的儿童产生负面影响。一些人在佩戴设备时产生的视疲劳、眩晕等不适,是由所谓的“视觉辐辏调节冲突”造成的。然而,虚拟现实设备是否会对人类,特别是发育阶段的儿童的大脑或视力产生不利影响的担心普遍存在,相关理论仍在研究阶段。因此,有关专家更倾向以谨慎态度对待儿童使用问题,这也是虚拟现实设备普及面临的瓶颈。
业内人士表示,虚拟现实技术是一个全新事物,目前VR产业遇到的瓶颈,正如其他新兴行业一样,发展至一定程度时均会出现某个拐点。综观目前我国VR的发展,除娱乐行业外,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挖掘还远远不够,如在医疗、教育等领域尚有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因此,加强共性技术攻关,及时制定相应的产品与服务标准,引导规范与拓宽虚拟现实产品研发应用,推动虚拟现实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应鼓励、支持、组织虚拟现实企业、科研机构、行业联盟成立标准化工作机构,推动建立虚拟现实技术、产品和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开发相应的评价工具,保障虚拟现实产品性能和质量;加快制定虚拟现实音视频、硬件接口、人机交互、场景建模、信息安全、人体健康适用性等方面的标准。
其二,必须加强共性技术攻关,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在国内已有的技术储备基础上,推动产学研力量及医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资源联合攻关,支持关键软硬件开发、产品和系统集成设计,加快构建虚拟现实相关应用的开发环境和测试系统环境,构建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内容制作、渠道建设、质量检验到售后服务一条龙的产业体系和生态圈。
第三,应推进试点示范,以点带面扩大行业应用范围。比如,在视频、游戏等行业发展较成熟的优势领域开展虚拟现实应用示范,支持开发者结合社交场景应用,发展一批优质内容及应用;面向重点行业,设立若干基于虚拟现实的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区,打造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通过应用验证、反馈、完善系统功能,推动虚拟现实在健康医疗、养老关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应用。
同时,围绕财税、投融资、知识产权、品牌、人才、创新创业等方面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提升我国虚拟现实产业竞争力,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