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选拔出的23位优秀“花脸社火”演员在北京地坛公园庙会巡街演出。 通讯员 许益平 摄
每年正月十一,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坎市镇都会举行客家婚俗“打新婚”:选出的福寿双全的老人手拿打面木槌,逐一在列好队的新郎新娘左肩上轻轻滚打而下。图为2月7日的打新婚现场,男子在扔鞭炮。通讯员 张永辉 摄
正月初三,中国美术馆,庄则平(庄则栋的妹妹)为观众义务讲解杨柳青年画。 本报记者 周志军 摄
大年三十,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迎新春舞龙表演。 通讯员 王焕伟 摄
春节期间,河北省唐山市南湖春节灯会的77组花灯齐放光彩,烘托出喜庆祥和的新年氛围。 本报记者 程丽仙 摄
年味儿是什么?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年味儿是新做得的衣裳,等到初一才能穿上;是自家屋门口的鞭炮,照亮大年三十晚上人们开心的脸庞;是除夕晚上的一顿饺子,全家围坐一起把酒话家常;是守岁过后的大年初一走到街上,伴着锣鼓声声、舞龙舞狮,相互说声:拜年了!
有人说,这几年年味儿越来越淡了。新衣裳随时都能穿在身上,放鞭炮又担心给空气添雾霾。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常常也是低头捧着手机刷朋友圈。除夕夜,就着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背景音,通过手机送祝福、抢红包,成了这几年最有代表性的新年俗。有人戏谑:如今的春节,都在手机里了。
年味儿真的变淡了吗?今年春节,本报开展了“春节随手拍”活动,记者、通讯员记录下自己看到的热闹丰富、多姿多彩、年味儿十足的春节场景。这些或静或动的美好图片,呈现出一个年味儿十足的中国春节。人们可以发现,年味儿并没有变淡,走出门,它就带着吉祥和喜庆扑面而来。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