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运桃
木偶剧《森林王子》剧照
2016年年底,由江苏省木偶剧团(扬州市木偶研究所)和阿根廷圣马丁大学合作创作的木偶剧《森林王子》在扬州工人文化宫首演。舞台上,中国非遗扬州杖头木偶和阿根廷大嘴偶、课桌木偶共同呈现,中、西方“语言”巧妙融合在一起,在充分发挥扬州木偶特色的同时,兼顾西方视角的呈现,受到现场观众尤其是小朋友的欢迎。
极简更显舞台张力
简洁的布景、简便的装置、简单的木偶、简约的剧情、简雅的音乐、简缩的演员队伍,成了观剧的第一印象。
由阿根廷作曲家毛利西奥·布拉齐和导演蒂托·劳伦菲斯共同创作的音乐流畅、自然,充满了丛林的静谧、优美和别样风情。作曲还大胆化用了阿根廷民间音乐与扬州民歌的旋律,让中阿观众都能随着音乐进入熟悉而又陌生的神奇森林世界。
亚历山大设计的舞美也是极简的,它不同于一般舞台的写意或者写实,亚历山大用充满阿根廷风情的笔触,为我们营造出了一个在梦中似曾见过的世界。当场景变换时,并不需要复杂的机关和繁琐的操纵,演员迅速将舞美、道具重新摆放,换了一个方向或者仅仅是一个角度,就给我们呈现出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演员们的表演也有突破。11位演员撑起了一台大型剧目,他们的表演一如既往地严谨、细腻、传神——这是江苏省木偶剧团的特色,但同时更灵活,更富游戏性和亲和力,演员们成为小观众喜爱的大哥哥、大姐姐。尤其难得的是,《森林王子》采用木偶演员现场配音的形式,一改过去的“哑巴木偶”。整台演出由演员们翻开一本童话书开始,演员们在角色、故事讲述者间有机转换,更有情趣,也更具舞台张力。
共同讲述动人故事
演艺界过去有种说法:“用西方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后来又有一种说法:“用中国语言讲述西方故事”或“西方故事的中国讲法”。这两种说法的关键,是先将中、西方文化对立开来,然后再讲融合。成功的案例自然是融合得天衣无缝,更多的案例则只是简单地“添加”:在西方的故事里添加中国元素,在中国的故事里添加西方色彩。
而作为一部中国剧团和阿根廷大学合作的剧目,《森林王子》进行了新的尝试。
固然,《森林王子》取材于英国作家拉迪亚德·吉卜林童话故事,讲述的是“狼孩”成长的故事,但该剧的编剧蒂托·劳伦菲斯、安娜·阿尔瓦拉多在创作剧本时,有意识地化用西方故事的外壳、中国文化的灵魂,这个故事不再单纯是西方的或者东方的:主人公叫着西方人的名字,长着西方人的面孔,而故事的风格、人物(包括动物)的情感,却是那样的“中国”。
于是,这不再是以哪一方的语言讲述对方的故事,而是双方共同讲述人类的精彩故事。
全球巡演叫好叫座
江苏省木偶剧团曾成功上演过《琼花仙子》《白雪公主》两台演出超千场的精品剧目,《葫芦娃》演出也已超过500场,实现了“叫好”与“叫座”的双赢。
扬州市木偶研究所推出的大型剧目一直以制作精良、技艺精湛、呈现精美著称。2016年上半年,他们推出的木偶剧《嫦娥奔月》,将“全息投影”和皮影等融入到扬州杖头木偶技艺之中,邀请舞蹈编导担纲总导演,将中国这一古老神话故事演绎出新的精彩,令人惊艳。
早在1990年,扬州市木偶剧团就有与日本影法师剧团合作演出大型木偶剧《三国志》的成功案例,双方合作长达6年之久,演出940多场。《森林王子》首演后,将分别在国内和阿根廷演出,并有望在全球进行巡演,我们期待着它带来更多的惊喜。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