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鄠邑区:新年在基层之② 在非遗之乡过年
2017-02-06 14:32:22   来源:陕西日报

去年年底,陕西省政府正式批复户县撤县设区,户县更名西安市鄠邑区。作为远近闻名的非遗之乡,鄠邑区的春节也是年味浓浓,正月里的迎新春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

锣舞表演资料图 朱维清摄

\

接城隍资料图 刘保成摄

鄠邑区地近古城长安,古为京畿之地,历史悠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去年年底,陕西省政府正式批复户县撤县设区,户县更名西安市鄠邑区。作为远近闻名的非遗之乡,鄠邑区的春节也是年味浓浓,正月里的迎新春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本报记者 刘曌琼

金鸡报春新年至,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新春画乡美如画,大街小巷张灯结彩、集市上的年货琳琅满目、沿街墙绘制的农民画艳丽夺目……春节期间,记者来到鄠邑区,了解鄠邑区过年的民俗活动,感受非遗之乡的独特魅力。

耍社火:红红火火过大年

要说中国哪里的年味最浓,答案也许是多种多样的,但相信在每个中国人的心目中,年味最浓的地方里一定会有自己的故乡。

农历腊月二十九,记者在西安火车站遇到拎着大包小包行李的袁彬。袁彬是西安鄠邑区人,在外打拼了一年的他带着给家人的礼物回到故乡过年,经过长时间的路途他显得很疲惫,但他的脸上一直挂着笑容。“老家过年,首先就是能吃到地道的家乡饭,我最爱吃软面和凉皮了,特别是放上自家磨的那种辣椒面,别提有多香了。知道我今天回来,我妈昨天专门蒸了米皮,泼了辣子,等我回去吃。”袁彬说。

除了美食,今年过年最让袁彬期待的还有社火表演:“耍社火是我们那儿的传统民俗,大家都很喜欢,我们家年年都会看,除了看我们村的社火,还会专门去看邻村的社火。一耍社火,整个村子都热闹了,亲戚邻居们出来看社火,互相拜年送祝福,特别温馨。”

袁彬所说的“耍社火”,是我国不少地区的春节传统民俗活动,而“户县社火”更是在2007年就进入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了解,“户县社火”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有芯子社火、平台社火、牛拉社火、马社火、背火、掮火、高跷、竹马、旱船、大头和尚、热蹩、火龙、地龙、舞狮子等近二十种形式,涉及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武术、戏曲、工艺美术等众多艺术门类。

记者在鄠邑区蒋村走访时,当地村民告诉记者,一般从正月初五开始陆陆续续有村子耍社火了,蒋村今年的社火定在正月十四,正月十二以后社火活动就比较多。

资料显示,户县社火,是古代汉族传统文化中祭祀土地之神——社公的灵鼓祭祀仪式的遗脉及衍流。原始公社后期夏王启伐有扈氏大战于甘(户县南郊)所发的《甘誓》言:“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这里的社即指社神。古人祭祀社神在于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祭祀有社坛,鄠邑地域就近的国家社坛始建于西周初年,即秦渡镇北侧的灵台,周人祭祀,所用为灵鼓,《周礼地官鼓人》言:“以雷鼓鼓神祀,以灵鼓鼓礼祀”。这是“户县社火”起源之根。隋唐以来这种祈福祭祀活动在汉族民间颇盛,已有一定的程式和内容。

迎城隍:祈愿新年新气象

每年的正月十二前后是鄠邑区北乡镇最热闹的时候,这天北乡十九堡要轮流举办迎城隍活动,作为一项传承已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变迁,这项仪式也早已淡化了先前的迷信色彩,而成为传承下来的一种习俗。现在的迎城隍不仅仅敬仰忠烈,还有乡村民间文化的比拼、经济实力的比拼,象征着村民的日子欣欣向荣。

作为迎祭城隍参与者,什王村的村民们回忆起去年的迎城隍活动仍记忆犹新。“去年是从王守村接到什王村,浩浩荡荡的迎祭队伍有1350多人,有彩旗队、腰鼓队、社火队、秧歌队等等丰富多样的民俗节目。”“别看每年的活动虽然只有一天,但因为19年才能轮一次,村民们各个都尽心尽力组织队伍、排练节目。”“今年的迎城隍也是早早都准备上了,大家都盼着呢。”……热心的村民们向记者讲述着去年举行迎城隍时的情景。

在鄠邑区,有不少老人都是从小看着父辈们迎城隍,后来自己长大也参与到迎城隍活动中的。如今村民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这项民俗活动也丰富了许多,男女老少都能够参与其中。村民们告诉记者,过去的迎城隍比较简单,只有一支锣鼓队,而如今的形式更为多样、也更热闹。例如,在去年的迎城隍民俗活动中就有一支儿童走马队,让村里的小孩子也参与其中。

民俗爱好者张大爷告诉记者,每年无论是哪个村迎城隍,他都会去现场看,队伍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每年只有看了这项历史悠久的民俗传统,才觉得过了年,才有了年的味道。

赛鼓舞:美好生活舞起来

每两年举办一次的鼓舞大赛是鄠邑区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今年第十二届民间文化艺术节暨鼓舞大赛的主题就是“金鸡报春·鄠邑腾飞”,将于正月十四集中举办精品鼓舞社火展演。而锣舞大赛的主要内容是以集中比赛、展演鼓舞及民俗活动为主,像大头娃、竹马、旱船、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内容都将出现在大赛的巡游队伍中。

除了鼓舞大赛,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浓厚节日氛围,丰富节日群众文化生活,这个春节,在鄠邑区还有一系列春节文化活动,这其中备受瞩目的便是非遗项目展示。

鄠邑区可谓真正的非遗之乡,截至目前,鄠邑区共有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入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别是: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户县曲子;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蒋村正月民俗活动、秦镇大米面皮子手工技艺、户县社火、户县县北迎祭城隍民俗活动、户县龙窝酒传统酿造技艺;进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户县布老虎和户县李氏木刻手工技艺。

春节期间的非遗项目展示活动正是以深入挖掘鄠邑区非遗民俗项目,举办鄠邑区代表性非遗项目展演展示交流推介活动,主要包括鄠邑区眉户曲子、鄠邑区手工技艺、酒文化、饮食文化等民间活动。这样的非遗项目展示活动吸引的将不仅仅是当地百姓,很多外区、外地人都对活动有极大的兴趣。

在采访中,来自陕北的市民李波告诉记者:“今年正月里,我和家人会专门开车去鄠邑区看社火、听曲子,看看关中过年的民俗和我们陕北有什么不同。陕北和关中的年俗都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来西安工作好几年了,每年过年都回陕北,今年特别想感受一下关中的传统年俗。”

当然,鄠邑区的春节里也是少不了农民画的,春节期间,鄠邑区还将专门举办“多彩鄠邑·美丽新区”户县农民画展览推介。在户县农民画展览馆、户县农民画博物馆举办“半个世纪的辉煌”农民画历史精品展览,展出作品360幅,组织2017年第六届农民画原创作品大赛;与四川绵竹市等联系,进行农民画推介交流活动。

[责任编辑 张亮]

相关热词搜索:西安 基层 鄠邑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