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戏越精彩”是由广东省文化厅主办、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承办的戏曲品牌项目。所谓的“粤戏”,顾名思义,是广东省内地方戏曲剧种的总称。从2015年首创以来,“粤戏越精彩”全面针对广东省11个地方戏曲剧种,进行折子戏和大戏展演交流。特别是2016年在潮汕、粤东北、粤西3个片区,共计52个参演单位演出了折子戏、大戏共70部,成为当年度突出的戏曲文化现象。刚刚在广州结束的“全省优秀地方戏曲剧种汇演”,荟萃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团队及其优秀折子戏的演出。
这一戏曲展演集中展示了广东省现存所有剧种,为中国各省区戏曲艺术的扶持保护提供了推广理念和实践示范。事实上,戏曲能够长久而鲜活地生存下去,必须依靠戏曲剧种剧团所依附的生态空间,这个戏曲生态不单是剧团与所在地域及民众共同形成的文化环境,而且也包括剧种与所在省区共同构建的演剧格局。例如潮剧在福建是影响力有限的地方小剧种,但在广东是与粤剧、汉剧鼎足而三的地方大戏,一个剧种在两个省区文化生态中的发展有所区别,其生存策略自然各具特色。因此,戏曲艺术是否能够纳入到省区文化管理的整体布局和长期规划中,就决定着特定的剧种剧团是否能够获得戏曲利好政策的真正扶持。广东文化主管部门通过“粤戏越精彩”的连续举办,将全部戏曲剧种不论大小,进行全面的艺术推广,这种戏曲剧种一个都不能少的政策关注,显示了充沛的戏曲文化自信和切实有效的文化自建。
粤戏的历史成因和发展状态有着极大差别,但都能够长期驻守在区域文化生态中,得益于广东迥然不同的族群文化,特别是以广府、潮汕、客家为基础的三大民系,构成了戏曲艺术不断发展的基础。由于近代以来广东人向世界的迁徙,粤戏责无旁贷地成为广东文化的代表,尤以粤剧最为世界所熟知。这样的戏曲格局实际凸显了广东在中国戏曲体系和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价值与独特地位,各个剧种的文化品格亦因此而独树一帜。因此,任何一个剧种都足以彰显广东戏曲文化的某个侧面,任何一个剧种在当前的广东文化建设事业中都不能缺少!粤戏的良性发展实际上正是广东文化能否源远流长地延续下去的重要保障。对照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戏曲剧种统计,广东戏曲剧种的数量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几乎没有变化,相反有些剧种如雷剧、客家山歌剧,竟有直追地方大戏的生存态势。这意味着依附于族群文化、岭南地方文化的粤戏生存环境,在日新月异的城乡经济发展中,基本上保持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自我发展能力。这是广东戏曲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
“粤戏越精彩”几乎汇聚了粤戏的重要传承演出单位,包括类如正字戏、西秦戏、花朝戏等只有一个基层专业艺术团体的剧种;同时也吸收了12家民营戏曲院团以及二位以个人名义参演的戏曲传承者。这些演出者的共襄盛举,得到了所在市县文化主管部门、艺术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这样由省、地、市、县全员参与的戏曲展演活动,充分说明了戏曲的“文化自信”,需要通过戏曲遗产的所有持有者得以实现。
在2017年春天即将到来之际,“粤戏越精彩”的所有推动者已经用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让戏曲在岭南焕发出万紫千红的气象。在国家戏曲利好政策不断推进的氛围中,广东戏曲百花园一定能够持久地沉浸在春风夏雨中,获得戏曲艺术的更大发展。这是从广东省文化主管部门和所有戏曲人的积极作为中鲜明地体现出来的。
(本文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戏曲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