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壁
2017-01-09 11:07:34   来源:中国文化报

传统文化的缺失也造成了收藏者鉴识水平的欠缺,收藏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只为投资升值,由此催生了画坛疯狂炒作、争权夺位之风……

■“在经济大潮之下,艺术市场空前火爆使一些画家的作品变得一纸难求,对画家的创作能力提出了很大挑战,于是‘批量生产’‘流水作业’‘枪手操刀’等现象应运而生,画出来的作品无任何艺术价值可言,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最终不但会伤害藏家,更会伤害画家自己,使他们失去了创作的激情与冲动。传统文化的缺失也造成了收藏者鉴识水平的欠缺,收藏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只为投资升值,由此催生了画坛疯狂炒作、争权夺位之风……无视传统,不但会失去根基,也会丧失标准,丧失对先贤的敬畏,丧失对文化的尊重,导致虚妄、膨胀等不良心态迅速滋长。以上种种乱象已严重影响、制约了中国画的创作和发展,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很多作品已经和‘中国画’渐行渐远。在市场上,不少天价作品不会给观者带来任何关于历史、文化、人性的思考或审美的感动,这正是今天国画界及艺术市场的悲哀。”

——乐祥海撰文称:“‘一纸难求’对画家的创作能力提出了很大挑战”

【一纸难求,求之不得。】

 

■“‘图像化’是近年国内工笔画的最大陋习,一提新工笔画,就是图像,画得越来越像版画、摄影。徐累的工笔画风靡一时,在拍场动辄百万,于是大家纷纷效仿,满眼都是图式,工笔画‘图像化’一时泛滥成灾。工笔画丧失了笔,完全沦为图像的奴隶,工笔画只剩下僵硬的制作,制作化使工笔画丧失灵魂,工笔画的本色还保持了几分?工笔画的特色还要不要坚持?‘工在当代’难道就是‘去工笔化’?‘装置化’是当前工笔画的歧途,尽管显得很时髦,但笔者却以为远离了工笔画的根本,只关注了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内在本质……当代工笔画的转型和外延值得商榷,工笔画的图像化和装置化倾向不该过度泛滥,工笔画的传统精华不该被轻易抛弃,工笔画不需要推倒重来,工笔画离开生活就无法打动人,工笔画的未来发展需要好好引导一番。总之,工笔画需要尊重,工笔画的新生不是以打倒旧工笔为前提,继承出新,才是一条行之长久的可行之路。”

——牟建平说:“工笔画的图像化和装置化倾向不该过度泛滥”

【流行的就是好的,泛滥在所不惜。】

 

■“现在什么不是艺术,对我来说更重要;艺术家推出的概念对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品该有艺术品的店;每一个艺术家都可以有一个专卖店;我要做的就是杨威的品牌!……我希望‘艺术’有流水线!我更想探讨的是我们怎么界定艺术品的价值。可能一个香蕉皮在大街上会被扫掉,但是如果在艺术馆里没有人敢动它,支撑它存在的是特定的文献背景、场域、空间。对于我来说,重要的是,我需要一种方式冲破天花板;脱离一个既定的规则,脱离某种舆论制度。我们以一个很美好的方式跟艺术建立关系,我们还要以很美好的方式跟艺术说再见。艺术家都是服务于个人,我希望用我们的方式服务于其他人,更多的人。”

——艺术家杨威说“每一个艺术家都可以有一个专卖店”

[责任编辑 张亮]

相关热词搜索:回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