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通过艺术家们的如椽巨笔、天籁之音、长枪短炮,创作、记录新三峡的美,感受新三峡的文化旅游。”在日前由纪录电影《新三峡》摄制组组织的20余位艺术家参与的“新三峡艺术家采风活动”中,《新三峡》总导演杨书华表示。
实际上,这是由一部纪录电影带来的产业化实验,意在打造三峡地区新的黄金文化旅游带。
艺术串起的新三峡路
《新三峡》组织的艺术家团队经重庆的丰都鬼城名山、石柱黄水、忠县三峡港湾、平湖万州、开州汉丰湖、奉节瞿塘峡·白帝城、巫山神女溪,到湖北宜昌的巴东神农溪、三峡人家、三峡大坝,历时9天,踏访10地,行程近1500公里。他们沿途或采风、写生,或座谈、联欢、交流,为创作积攒艺术情感。
“时隔37年,再次踏上了三峡的土地采风,百感交集。出发时,是近乡情怯、忐忑不安;如今,我看到了新的三峡,新三峡带来的新文化、新旅游,不胜感慨。”61岁的作家郑桂兰说。1980年代,汪国新、郑桂兰夫妇背着孩子,历时10年,先后30余次在长江地区采风、写生,创作了10集1666幅长篇连环画《长江三部曲》、158米绢本国画《汪国新长江万里风情图》、小说《长长芭芒路》等著名作品。
在丰都鬼城遇到当年写生时的熟人,在石柱讲当年孩子走丢的故事,在奉节看到白帝城依然完好而潸然泪下,在巫山神女溪情不自禁在船头挥笔写生……郑桂兰和汪国新的采风之旅收获良多。
中国铁路文工团青年歌唱演员彭媛在3年前拍摄了音乐电视《三峡人家》。这次三峡之旅,《三峡人家》也成为点唱率最高的歌曲。她那高亢而圆润的嗓音和纯熟的演唱技巧总是赢得阵阵掌声。“现在的三峡景区都更注重对文化的发掘,我也就有了更多的积累,收获很大。”采风途中,彭媛总是会录下各种民间音乐元素,如土家族民歌、龙船调、峡江号子等,她说可以慢慢品味。
美景当前,这些戏称“马叉虫”的艺术家们创作欲望大增,诗歌、书画、音乐等优秀作品层出不穷。还没到三峡大坝,重庆市作协副主席向求纬已经从采风团微信群里收集了超过10首质量上佳的诗歌,他笑着说,可以出专辑了。
新概念与新文化旅游带
如果把艺术家们走过的区域用色块标注,就是一条崭新而活泼的三峡文化旅游带。他们走过的10个景点,在2016年6月被评选为“新三峡十大旅游新景观”,业界为之瞩目。
“新三峡景观带,聚焦的就是三峡工程启动后我们新发掘的优质景观。”杨书华解释,这十大景观,很多是在三峡工程开工建设之后形成的。开州汉丰湖的湖底是开州老县城,三峡蓄水175米后形成了新湖泊,也成就了开州“城在湖中、湖在山中”的新景观;宜昌三峡人家景区位于葛洲坝和三峡大坝之间,通过开发两坝之间的山水,打造出一个5A级景区。
重庆市开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任显智很认可“新三峡十大旅游新景观”的作用。“这以十点组一面的形式,把三峡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新的整合,形成强大的声势,让外界更清楚地知道三峡还有这么美、这么好的旅游选择。汉丰湖景区未来将深度结合文化、旅游、体育诸元素,吸引游客、留住游客。”他说。
和任显智的努力类似,新三峡十大景观也在加快建设,他们不约而同地加强着文化的挖掘、保护,石柱打造土家族文化景观、忠县强化三国文化发掘、巴东神农溪则复原纤夫历史……文化的分量前所未有。“石柱可以增加对秦良玉、白杆兵的展览展示,奉节可以加大对白帝城的文化整合力度……”艺术家们也纷纷建议。
“中国人的旅游已经从观光游转型为休闲游、文化游,文化旅游才是主流。”三峡环坝旅游集团董事长邢昊表示,三峡人家景区把传承巴楚文化视作使命。这里复建了体现巴人传统建筑及生活方式的巴王寨、定时演出表现“女书”传承的小品剧、将土家族婚俗搬上了龙进溪的实景表演舞台。国家级非遗项目“长阳南曲”也在这里得到传播,几位传承人、老艺人端坐茶馆里悠闲地自弹自唱。“我们和这些老艺人签订劳务合同,让艺术团的年轻人跟着学。学习变成了工作,于是学得好,非遗的传承也就有了实在效果。”邢昊说。
一次电影的产业化实践
在此次“采风新三峡”之前,《新三峡》摄制组已经组织过“认知新三峡”“感知新三峡”“发现新三峡”“宣传新三峡”等多次大型跨媒体行动。杨书华正孜孜以求通过专家视角、文化视角、媒体视角来发现“三峡之新、三峡之变、三峡之美”。
2011年,杨书华导演的文献纪录电影《中国三峡》上映,并荣获第14届华表奖优秀纪录片奖,成为建党90周年献礼片。随后,有关部门启动了《新三峡》项目,包括7集电视纪录片和一部3D纪录电影。“片子既有三峡如何进行防洪发电的过程,也有三峡独特的自然风貌和百万移民前后人文景观的变化;既有对如何发展旅游的探讨,也有对三峡梦、中国梦的展望。”而这,也是由旅游策划专家到导演的杨书华,受启发将电影拍摄转化为产业化实践的发端。2014年,杨书华启动了“新三峡十大旅游新景观”的考察、评选,并将这一品牌逐渐打响。
杨书华打造新的文化旅游带的步伐并未稍有缓慢。“我们一方面要推动各景区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则促进各景区知名度更高、更加规范、更有特色。毕竟,新三峡文化旅游带还处于建设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对文化的挖掘和整合,比如接待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三峡地区和东部比还比较落后,通过旅游带动经济发展、打造城市名片、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这个好处有多大?”杨书华正是将《新三峡》作为一个纽带和平台,推动三峡文化旅游带的崛起。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