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履约,活态传承好“三门祭冬”
2017-01-04 11:52:14   来源:中国文化报

自明代以来,“三门祭冬”习俗便沿袭至今,久盛不衰。其中,三门县亭旁镇杨家村、海游镇上坑村、健跳镇小莆村的祭冬程式最完整,传承最完好,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和影响。

位于浙东中部三门湾畔的三门县,是海陆共生、多种文化交融的独特区域。人们耕海牧渔、耕读传家,特别尊重自然和重视家族关系。冬至是中华民族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民间流传“冬至大如年”。自明代以来,“三门祭冬”习俗便沿袭至今,久盛不衰。其中,三门县亭旁镇杨家村、海游镇上坑村、健跳镇小莆村的祭冬程式最完整,传承最完好,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和影响。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标志着“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三门祭冬成为其中组成部分后也更火了。

早在2013年,三门就出台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根据浙江省和台州市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保护的重要意义、总体目标及具体措施,要求有非遗保护专项经费,为非遗保护提供财政支持。这一年,正式成立了有2个事业编制、1个体制内临时编制组成的三门县非遗保护中心,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三门县非遗保护中心作为三门祭冬的项目保护单位,承担并履行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2014年,“二十四节气(三门祭冬)”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在文化部非遗司指导下,以中国非遗保护中心为协调单位,中国农业博物馆牵头启动了“二十四节气”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工作。三门县积极参与项目申报,在深入开展项目调查、传承以及宣传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富有地域特色的仪式实践和民俗活动,共同参加“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并联合制定了《二十四节气五年保护计划(2017—2021)》。

近几年来,三门县为申报工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努力。比如根据祭冬传承情况,以5年为期,制定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三门祭冬保护方案(2013—2017)》,并按照文化部指导编制的《二十四节气五年保护计划(2017—2021)》的要求,开展调查、收集、建档、研究、宣传、弘扬等保护工作和履约实践。

同时,组建专家指导组,成立三门祭冬保护研究会,以当地专家为主,不定期地聘请省级和国家级专家参与指导,参与保护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努力推动保护传承工作。

在三门祭冬宗祠古建筑及文物古迹等场所,推进建设各类传习场所,在亭旁镇杨家村、海游街道悬渚村、上坑村、健跳小莆村等祭冬民俗活动重点村建立祭冬传承基地,发挥传承、展示、教育等不同功能。目前,三门有6名代表性传承人(其中1人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教学研究和传承活动,不断规范拜冬祭祖程式礼仪,壮大三门祭冬传承队伍,为社区传承实践和文化空间共享创造有利条件。

为做好三门祭冬的资料保存和建档工作,建立了数字化保存库,用文字、录音、录像等数字化多媒体手段,对项目的表现形式进行真实、完整的记录,并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进行科学分类、编目,为项目建立全面、系统和立体的档案,建立三门祭冬传承人档案信息库,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

利用文化遗产日等其他大型节庆日,做好宣传展示工作,如在全县中小学、文化礼堂、公园等地巡回展览,加深公众对非遗的了解和认识,营造全社会关注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计划在三门祭冬的主要传承地筹建一个集展览、体验、教育为一体的“二十四节气”民俗展示馆,在寓教于乐中,使民俗文化得到传承发展。

现在已完成《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农历二十四节气(三门祭冬)编纂工作,计划将非遗项目普及性读物列入地方乡土文化丛书、校园教材,同时编印三门祭冬宣传册,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全面反映三门祭冬所在地的地理环境、分布区域、历史渊源、基本内容、主要特征、重要价值、存续状况。

目前,该县正努力利用现有的二十四节气(三门祭冬)、三门平调、上鲍布袋木偶戏、杨家板龙等非遗项目,融合亭旁起义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点,结合城隍庙、包家宗祠等历史文化遗存,深入挖掘亭旁镇民俗文化,打造非遗特色小镇,让文化与旅游融合,使活态传承更有成效。

[责任编辑 张亮]

相关热词搜索:三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