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难写是精神
2017-01-04 11:50:15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6年12月18日,南京艺术学院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召开佟睿睿舞剧创作研讨会,这是继该中心成立后第二次推出舞剧人才的专题研讨会。

2016年12月18日,南京艺术学院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召开佟睿睿舞剧创作研讨会,这是继该中心成立后第二次推出舞剧人才的专题研讨会,会议围绕著名青年舞蹈编导佟睿睿的舞剧创作进行了深入探讨。

佟睿睿,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编导,获国家级舞蹈比赛金奖十余次,其舞剧作品《南京1937》《水月洛神》《一起跳舞吧》和《朱鹮》,受到业内专家和学者的高度评价。依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主任于平之见,佟睿睿的舞剧创作跳脱类型化的选材及表述方式,有风格多次的“深度改变”,无论面对怎样的题材她都能开掘出人性的真谛与至善,秘诀不光在于技法探索上不畏艰辛、不辞困苦,更重要的是丹青难写是精神,但她总是深入地体悟“精神”、尽情地弘扬“精神”。

古典舞的根脉及与风格的“深度改变”

国家大剧院原副院长邓一江身为她的师长,了解佟睿睿在学生时代便刻苦用功,是一位善于思考、勤于创作的优秀年轻编导。佟睿睿成名作是古典舞《扇舞丹青》,在2001年就曾获得第五届全国舞蹈比赛的金奖。她对中国古典舞的用功为日后的创作打下良好基础。邓一江认为,佟睿睿的作品注重动作的传统风格和当下审美风尚的结合,有“诗化”风格,对古典舞语汇创新具有启示和引领作用。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所副所长江东形容,舞蹈界存在“佟睿睿现象”。中国舞蹈要在国际舞坛上被广泛认可、接受,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族民间舞非常关键。佟睿睿在创作上的成长与其在中国古典舞创作方面的积累紧密相关,在为数不多的乐于以古典舞为发展维度的编导中,佟睿睿的古典舞创作成为支撑这个舞种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佟睿睿从大舞剧到小作品都体现了极强的文化自信,追寻着文人风骨,具有很强的个人色彩。

有“古典风”,不意味舍弃现代性。佟睿睿似一直求“改变”“流动”。表现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历来是舞剧创作的一大难题甚至“死结”。日常生活动作的“舞蹈化”,正如于平形容的,是舞剧编创的 “拦路虎”。《一起跳舞吧》把表现对象锁定在大都市人群,传达出“当代都市生活更需要阳光和快乐”的主题。与会者认为这是一部接地气的作品,也是众多舞剧中少有的都市题材。佟睿睿敢于突破以往“程式化”的动作套路,尝试建立起一套全新的动作语汇。舞剧《水月洛神》是其古典舞剧的代表作。南京艺术学院中国舞编导系主任陈静却从中看到,从古典的审美情趣中,剥离出了一场现代行为。“时代感的传达,不仅仅是题材,而且包括思考的方式。”

对中国舞剧本体性的探索

中国对舞蹈审美有自己的习惯和传统,对舞剧认识和国外有区别有差异,中国舞蹈界在探索中。运用舞蹈语言的特性,增强舞剧的叙事性,从舞剧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自觉探索舞剧本体性问题任重道远。如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主任许锐说,佟睿睿的作品体现了当下中国舞剧的本体性探索。

舞剧《南京1937》从当代人张纯如观看大屠杀亲历者魏特琳的日记切入主题,通过日记连接了张纯如、魏特琳、大屠杀,以及编导与观众。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副书记张麟认为,《南京1937》在艺术创作中真正意识到了舞剧的叙事特性,“这种通过第一人称主体叙事的结构方式,让作者的表演意图自然地与主演的心理空间相结合,在时空上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度,情感表现的空间获得了无限延展,这是舞剧艺术本性的叙事结构。”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许薇称赞佟睿睿舞剧作品题材多样,人物形象鲜明立体,主题深刻,叩问人性。舞蹈学系主任张素琴形容舞剧《朱鹮》“结构上升为语言”,有着“淡化有意思内容,强化有意味形式”的美学追求。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大型活动部主任张萍总结佟睿睿舞剧作品的特征为:弱化线性,弱化情节,模糊时间,打破幕场,营造多重空间。

以更好的舞蹈教育培养人才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成立一年来,力促舞蹈艺术交流发展平台建设,加快学科建设。北京舞蹈学院院长郭磊认为,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关注年轻编导所取得的成就,对其创作及时给予总结,这些经验会反馈到创作上,对他人有极高意义和价值。邓一江说,此次研讨是对舞蹈人才的推进,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艺创作“高峰”要求的响应。通过研讨,后续还应该思考如何将相关经验、成果落实到舞蹈教育中去。

[责任编辑 张亮]

相关热词搜索:丹青 精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