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舞台创作出现“长征热”。这些长征题材的舞台艺术作品,怎样才能得到当代观众的认同和共鸣?怎样才能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创作者运用了哪些不同以往的艺术手法?岁末年初之际,回望这些作品,倾听主创们的心声与观赏者的品评,希望能为今后创作带来启示。
话剧《从湘江到遵义》
话剧《从湘江到遵义》是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话剧团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倾力推出的新作。回眸剧本创作之路,感慨良多。戏剧、影视、诗歌小说有过太多长征题材的创作,今天再写长征怎样才能有新意有突破?怎样才能更有思想深度,更具艺术品质?
我们决心直面挑战,力求突破,探索一条新路。
2016年初春,我们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风雨兼程二千余里,途中采访了近百人,掌握了大量珍贵素材,切身感受到了长征的艰难与伟大,内心涌动起强烈的创作冲动,经过一次次异常激烈的讨论,剧本的构思渐渐形成了。
我们选取了“从湘江到遵义”这段极为特殊的历史岁月,着力展现湘江惨败之后,毛泽东、周恩来等众多红军领袖和广大基层指战员的内心世界,让现代人感受那段铁血岁月里老一代革命者的精神之美、信仰之美、生命之美,让台下的观众和我们共同思考:现代中国,大到整个民族,小到每个人仍然需要信仰,需要为信仰苦战。
在艺术上,我们采用了“叙述体戏剧”,相对传统写实话剧,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探索,更是一次颇具难度的艺术挑战。众多人物既是叙述主体,也在戏剧情境中进行角色表演,时空高度自由,场景转换快捷,逝去的灵魂和现实时空人物乃至和台下的观众可以进行超时空对话。叙述体戏剧是国内戏剧人一直在探索的全新艺术样式,我们试图在这方面做出新的探索,以传递出我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与追问。
必须破除多年不变的老套路旧模式,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突破和探索,必须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和良好的现代戏剧品格——这部话剧体现了我们这个创作团队的思考和追求。(李宝群 王 宏 肖 力)
评剧《金沙江畔》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中国评剧院隆重推出了新版大型现代评剧《金沙江畔》。本剧是我院50年代为庆祝建国十周年而排演的献礼剧目,集中了当年的创作及表演精英,有着五大流派、十大名角演绎《金沙江畔》的盛况。
我们作为评剧艺术的从业者、后来人,重排这出深植于广大戏迷心中的经典名剧,颇有些高山仰止、难以触及的感觉。但时间在推移,继承这一经典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
今天的舞台条件以及技术设备,是当年所不具备的。我们在前期工作中,应该如何以今天的审美眼光设计舞台呈现,来承载这一传统经典,成为首先遇到的课题。我们经过深思熟虑,一改以往写实的舞美设计风格,而大胆采用了写意的、由远及近的可移动山体,来构成了场景的主设置。通过山峰的游移来反映出水的存在。侧幕也选用了更利于着光的白色,灯光致力于体现意境和随着剧情发展,灵活多变地时而渲红、时而冷煞的反差变化。总之,各部门主创本着与戏的风格力求吻合的前提下,努力在呈现上出新求变。
中国评剧院,从来不乏出类拔萃的艺术人才,本次的新版在角色分配上既有汇聚了以中年表演艺术家为主的经典版,也有由青年精英组成的青春版。两版演员各具特色、异彩纷呈,这样配置,更符合戏曲艺术流传至今所沿用一贯的传、帮、带的自然规律。(韩剑光)
舞蹈《长征》
一改过往某些舞剧、舞蹈诗以文学框架为脚本设定舞蹈结构的惯例。全程没有任何文字说明,多媒体的使用也仅限于营造具体的场景氛围,而不再承担任何介绍、说明剧情、人物、场景的功能。这是一部完全以舞蹈形态为逻辑搭建结构的作品,没有依赖任何场、次、幕、章之类与文学、戏剧、音乐剧、戏曲等艺术形态相关的结构模式。用如此纯粹的舞蹈来结构长达90分钟的舞台作品,在中国舞蹈作品中本就不多见,何况是这样一个宏大的革命政治主题。
编导万素在整个作品中娴熟圆融地使用了多种舞蹈风格——现代舞、民间舞以及不时出现的古典舞动作元素,被有机地整合在舞蹈的行进当中。令人叫绝地处理了单、双、三、群舞之的关系,用舞蹈的身体“智慧”包裹并消化了固化的刻板印象。此外,民间舞元素的巧妙使用取代了文字或是舞美场景,形象直观地描绘出红军长征的地理路线图,并且中和了现代舞风格的“全球化”特点,加入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身体形态。
观看《长征》的过程是一种真实的“跟着走”的过程。这种“跟着走”,一方面是指脱离文字思维与图像思维之后,观者唯一可循的就是舞蹈自身的形式逻辑,“跟着走”也就意味着要跟随舞蹈的铺陈与意象进行一种身心互通的体验;另一方面则是指作品集中体现出舞蹈形式自有的召唤结构,用强悍的形式魅力为“长征”注入了新的召唤力量,再次让观者亲身体验“跟着走”的身心之路。(闫桢桢)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