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图书馆里,活跃着一群“绿背心”,不管是大型活动还是日常工作,读者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当中,有耳顺之年的老人,有小学生,也某个领域的专家,也不乏刚来到这座山城的外国人……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重庆图书馆(以下简称重图)志愿者。
重图志愿者团队成立于2010年,现有登记志愿者500余名,年均志愿服务2000余人次,累计服务总时长7万多小时。在成为公共文化设施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单位之前,还荣获了文化部“文化志愿者基层服务年示范项目”“文化志愿者推进年示范项目”。3个“示范”是荣誉,更是压力和鞭策,如何进一步发挥文化志愿者在公共图书馆的作用,在重图馆长任竞看来“问题的答案归结在一个‘人’字上”。
与今天重图蓬勃发展的志愿者队伍相比,2010年重图公开招募志愿者时曾遭遇无人问津的尴尬。重图志愿者团队负责人李英回忆,有一次办活动需要10名志愿者,公告发出去一个月却只有两人报名。
转折出现在2011年,重图先后在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5所高校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基地,定期宣讲招募。同时,图书馆自身也作为培训基地,培养和吸纳高精尖志愿者,逐步建立起分层次、分类别、全覆盖的志愿者团队。如今,图书馆寒暑假小志愿者的招募只需几个小时便会报满。
招人难,留人更难。不少志愿者凭一腔热情走进图书馆,在实际工作中却因缺少专业培训、缺乏耐心等原因中途放弃,出现人员流动性大、服务效能低下等问题。任竞在几番调查了解后得出结论:“有的图书馆工作者以为志愿者就是来帮自己干活、分担工作压力的,但走访中我们发现,志愿者提到最多的词是‘快乐’‘开心’,其次是‘能力’和‘成长’,只有从他们的意愿和擅长出发设计服务项目,才能留住他们的心。”
为此,重图将志愿者纳入到图书馆品牌活动的运转中,按项目将志愿者细分为展览志愿者、阅读推广志愿者、对外交流志愿者、为残障群体服务志愿者、为农民工服务志愿者等,促进志愿者队伍专业化。慢慢地,来自重庆理工大学的志愿者潘毅把志愿服务看作他认识这座城市、了解重庆人文风情的一种方式;而在心理专家、志愿者郑勇利看来,这是一种“爱的成全”,几年来跟着团队翻山越岭,到山区小学教留守儿童阅读,为孩子们做心理疏导,让她“内心充满了喜乐”。
队伍的成熟使重图的品牌建设不断提速。重图志愿者成了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上的常客,3届比赛共摘得一个金奖、两个银奖。其中,获奖项目之一“红绿熊 心阅读”在全国首创自制盲文绘本,填补了低龄盲童课外读物的空白,并衍生出盲童与普通小读者共读绘本的读书会。刚来时还躲在妈妈怀里的盲童佳佳,在亲子志愿者和图书馆员的帮助下,现在能带头读绘本、做表演。看到这一幕,不少志愿者无比自豪,感慨自己的辛苦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在61家全国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首批示范单位中,重图志愿者团队的规模并不算大。“别看在册的只有500人,但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李英说,“合作用人”的思路让重图志愿者的能量成倍放大,“蒲公英梦想书屋”将这一思路发挥到了极致。
“蒲公英梦想书屋——重庆市文化共享工程乡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是重图主办的一项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活动,以为重庆乡村留守儿童建书屋的方式,让孩子们爱上阅读。该项目借助文化共享工程和公共图书馆网络,与重庆市各区县政府、文化委、妇联等联系,和当地电视台少儿频道、市级及区县媒体合作,调动山城志愿者、泉心基金、爱德基金会等公益组织,甚至少儿英语教育机构、艺术工作室等企业的力量,目前已在重庆市范围内设立33所留守儿童书屋,同时还远在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西藏昌都市设有书屋。
重图曾经支持过的“猪圈上的留守儿童图书室”设立人吴小燕寄来了孩子们阅读的照片和感谢信。她在信中表示,要把“关怀和爱心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蒲公英梦想书屋”的联系人谭苹收集了数不清的照片,想着有朝一日做一面“笑脸墙”,记录孩子们和志愿者在一起的时光。这些照片牵动着市民的心,也吸引更多志愿者和社会组织的加入。
“每个志愿者都是传承雷锋精神的一点星火。我们的目标就是把大家的热量汇聚在一起,通过图书馆的窗口送出去,温暖更多人。”任竞说,“重图志愿者眼下最紧要的是加强注册管理,为志愿者提供更多保障。过去,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难题,如今有了政策指导,可以更好地维护志愿者的正当权益,吸引更多人加入,带动全市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