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陕西记者 秦 毅
12月7日,根据陕西盐商大贾安吴堡吴家史实进行原创打造的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在西安举办新闻发布会,这是一部力足陕西本土优秀历史文化进行开凿而又不失“新”意的电视连续剧,将于2017年与观众见面。这也从一个层面折射出陕西影视产业目前正在经历的发展之路——借助丰富的资源优势,树立文化自信,求新求变,追赶超越。
“紧紧依托陕西、西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禀赋,积极探寻传统文明的现代表达,通过倾力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精品,增强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12月6日,面对来访的由陕西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坚定文化自信 实现追赶超越”主题采访团成员,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首席文化执行官贯钊一在介绍下属子公司西安曲江影视集团的工作时这样说。
作为东方文明根脉形成的文化价值观聚集区,陕西拥有数千年积累下来的数不清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丰富的民俗和艺术,由几代“文学陕军”和大批知名导演、编剧、演员组成的影视创意群落等,加之西部电影、西安电影制片厂等知名影视品牌,使陕西成为影视文化资源富集区。
正是这种资源优势,推动着陕西影视的长足发展。以西安曲江影视集团为例,近年来,该集团挖掘优秀文化资源,不断增强西安文化自信。具体对应文化矿藏的开发而言,在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着力打造《大秦帝国》《百鸟朝凤》《礼乐中国》《西安城墙》等一批影视作品;在红色革命文化方面,打造《冲锋号》《陕西抗战纪实》《硝烟背后的战争》《我的铁血金戈梦》等主旋律剧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着力推出《我在北京挺好的》《空巢姥爷》等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
“陕西文化资源富集,特别是历史优秀文化及红色文化具有完整性、至高性、独特性,其中蕴含着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思想价值和经济价值。”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西北大学教授张阿利说。与此同时,陕西正在进一步挖掘影视文化资源,力求实现历史资源的现代化转化。“陕西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只有与现代人展开精神对话才真正具有今天的价值。陕西影视业不只是要还原周秦汉唐的历史,还要让周秦汉唐在现代生活中复活,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去。”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李震说。
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总制片人赵毅用“从‘新’出发”来概括该剧的制作初衷。他认为电视剧行业本身具有开放的属性,任何生活热点、历史影像、文学作品都可以成为创作的素材,创作元素越是包罗万象,这个行业的发展就会越蓬勃。影视创作要勇于挖掘历史、人文、人性的内涵,具备现实意义和普适性。
在发挥资源优势的同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也给陕西影视产业的再度崛起带来了重大机遇。李震表示,在抢抓机遇的同时,现实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目前的扶持、奖励政策缺乏对市场占有率、票房和收视率的激励措施。”他说,除了激励导向的调整外,陕西的影视市场也亟须培育。据悉,截至2015年,陕西的电影票房仅达10亿元,而全国的电影票房达440亿元,仅占全国的2.2%,与陕西影视产量列全国4位至6位的地位太不匹配,这都需要影视产业全产业链条的完善和发展。
与此同时,文化学者肖云儒也提醒,文化资源是不可能由地域进行垄断的。美国都能拍《花木兰》和《功夫熊猫》,如果当地没有能力或丧失时机,文化资源转化成好的文化产品便只能由他人代劳了。
“陕西影视生产的优势主要集中在资源方面,却缺少成熟的拍摄基地和后期制作基地。”李震认为,由于缺少前期拍摄基地和后期制作基地,绝大部分影视产品要到东部的影视基地去拍摄,到北京的制作基地去做后期,不仅导致资金外流、资源外流,更为重要的是消减了陕西本有的影视气场。对此,李震建议,应由政府牵头,发挥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和高校影视人才培养优势,加强前期拍摄基地和后期制作基地建设。事实上,11月,西北地区最大的摄影棚集群在陕西首座大型影视城——西安白鹿原影视城开工建设,该项目占地21.8亩、拥有5个摄影棚,由陕西旅游集团与北京上造影视集团共同投资建设,就是要不断强化这一大型影视城的影视拍摄功能。
张阿利表示,多年来,陕西影视产业强调的是“陕西制造”,并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形象。目前,在创新驱动国家战略指导下,影视产业应向“陕西智造”及时转型,做“互联网+”“文化+”态势下的“科技影视”,推动新型影视产业全面发展。根据目标,陕西力争在“十三五”末,全省新闻出版广电业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新闻出版广电业及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实现新闻出版广电强省的奋斗目标。为此,除继续做好植根于资源优势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精品创作外,将设立陕西影视产业基金,创新实施“影视+金融”战略,撬动社会投资陕西影视创作、发行(播出)、版权交易等,从而助力陕西影视的全面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