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陕西记者 任学武 秦 毅
只要是陕西铜川市范围内的持证读者,都可通过登录铜川市图书馆官网或者扫描微信二维码,在图书借阅功能中自助下单免费借阅,两天左右所需要的图书即可通过快递送到家,看完后可归还到联网的任意一家图书馆。这是继图书馆服务一体化平台搭建以来,铜川市图书馆推出的又一项借助“互联网+”实现的便民举措。
不久前,在铜川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课题组专家组一行进行基层调研的过程中,铜川市图书馆推出的这一服务受到好评。近年来,围绕公共文化建设,铜川市注重从硬件建设和软件提升两方面同时着力,力求物尽其用,共创文化发展新局面。
“群众喜欢文化活动,但是如果没有场馆或者场馆布局不合理,地理位置偏远、服务人员专业性不足、热情低,时间一长群众就不愿意去了,更谈不上充分享受文化建设成果。”铜川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鱼福昌如是说。据悉,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契机,铜川市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类项目建设,新建铜川大剧院、全民健身馆、铜川博物馆和铜川市工人文化宫等6个文体场馆。总投资1.9亿元的孙思邈纪念馆已于10月对外开放,将成为药王孙思邈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展示的重要窗口;总投资1.9亿元的铜川大剧院建设规模为1200座,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的铜川体育馆建设规模为4500座,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这些项目多数处于铜川市新区核心区域,周边交通便捷、视野开阔,建成后有望弥补现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的不足。
场馆建设是从空间上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服务水平直接决定了场馆的可扩展性。为此,铜川市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群众评价反馈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常态化公众评价文化工作满意度调查工作,从而实现了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需求的有效对接。在2015年全省群众满意度调查中,铜川市“文化生活”满意度为89.98%,排名陕西全省第一。
在提升硬件建设的同时,铜川市在提升文化发展“软实力”上不断出新招。今年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铜川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发展的指导意见》《铜川市文艺创作重点项目扶持办法(试行)》,从政策、资金等方面进行引导扶持和规范,支持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发展,实施文艺评奖制度改革,加大文艺创作扶持力度。《铜川市文艺创作重点项目扶持办法(试行)》中规定,每年由市财政列入预算100万元用于文艺创作重点项目扶持,每年组织实施一次,每年扶持5到10个项目,门类包括文学、戏剧、影视、美术、书法、摄影等。此外,铜川市还率先在全省制定出台了《全市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管理办法》,完善评奖制度,规范评奖程序,全市常设文艺评奖项目从原来的7项缩减为3项,保留1项全市性节庆活动文艺评奖,在制度上实现了对文艺工作者的激励。
在牵手社会力量方面,2015年以来,铜川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方案》《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首次将民营文化企业纳入到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演出范围,2016年又将购买范围拓展到群众业余文艺团队,购买演出场次也从2014年的200场次提升到2016年的750场次,演出服务进一步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实现全市行政村全覆盖。与此同时,铜川市连续3年开展“十佳”优秀群众文艺团队和“十佳”优秀文化志愿者评选表彰活动,不断加大对文艺团队的辅导培训、演出交流、资金支持、器材配送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令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发展活力更加突显。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不仅使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更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截至目前,全市共发展群众业余文艺团队200余支,人数达万余人,成为铜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补充。
铜川市市长杨长亚此前在调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时表示,要鼓励创作,多出精品,落实好文艺创作扶持、文艺评奖管理的制度,研究出台支持文化发展的相关政策,繁荣文艺创作生产传播;要鼓励创新,加快发展,打破传统思维的禁锢,推进实践创新、文艺形式创新,打造新颖真实、内涵丰富的文化作品,形成特色鲜明的铜川文化品牌,以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