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传丝公主》用唐音唐舞融合当代意蕴
2016-11-01 14:15:38   来源:陕西传媒网

舞剧并不好排,往往一不留神,就滑向了剧,而没有了舞。这是摆在舞剧创排人员面前的一个拦路虎。

舞剧并不好排,往往一不留神,就滑向了剧,而没有了舞。这是摆在舞剧创排人员面前的一个拦路虎。怎么既要有舞蹈之美,又能让观众在审美的愉悦过程中享受剧情,找到情感的承载点,需要一种较为完美的把握。从这一方面来说,由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西安演艺集团歌舞剧院历时3年倾力打造的大型原创舞剧《传丝公主》无疑是成功的。它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哑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以人文情怀为依托,不但很好地把握了“剧”与“舞”的关系,并且在“象”和“意”的融合上给人以全新的感觉,从而完整地表达了舞剧的内涵。

除大量的前期及案头工作外,舞剧《传丝公主》的排练时间就将近一年时间。由陕籍知名舞蹈家、国家一级编导左青担任总导演,青年编导家赵小刚、张云峰担任执行总导演,国家一级编剧黎琦和舞蹈学者文鹰担任编剧,由多次荣获国家大奖的艺术家杜鸣、张继文、宋立、胡耀辉、方绪玲分别担任舞剧作曲、舞美设计、服装设计、灯光设计和造型设计;舞剧主要角色则由多次荣获文华奖、全国舞蹈比赛金奖的黄路霏、汪子涵、徐立昂、邵俊婷、王俊久等领衔担任,豪华的创编、演出阵容为该剧的完美呈现奠定了基础。

舞剧《传丝公主》坚持立足于传统,用属于自己的舞剧样态进行当代的美学表达,在美轮美奂的唯美舞境中,讲述好一个感动观众的“丝路”故事。在舞剧情感叙事和舞蹈语言的创新设计上,取源头活水“意中生象”、“象中达意”做到立形有据。在舞段和舞蹈的设计中,如取李白“醉入胡姬酒肆中”诗意演绎《胡姬舞》,取唐代画家周昉《簪花仕女图》画意演绎《簪花舞》,取唐代画家张萱《捣练图》笔意演绎《捣练舞》,取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意生发《西凉武舞》,从细微处融入唐诗、唐画、唐俑等唐代文化的艺术因子。《舞蹈杂志》副主编张萍评价道:“《传丝公主》从历史的角度叙述,具有大国气象,展示了恩泽天下的盛世之美,色彩斑斓的每个舞段都是该剧值得称道之处。”

此外,音乐与舞蹈表达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有着立足传统古今贯通的当代音乐表达。舞剧音乐从日本的林谦三,中国的叶栋、陈应时等音乐家对唐大曲、敦煌琵琶曲等唐乐古谱百年来的研究解译成果中,学习、借鉴复活的唐代音乐形态,与西安鼓乐、秦腔音乐、陕西民间音乐和西域音乐元素进行交融互补,在传统与现代音乐思维的碰撞中,形成最具唐代音乐基因又有当代美学意蕴、不同以往唐代题材的舞剧音乐风格。

“尽美矣,又尽善也。”如果套用《论语》中的这句话,它在《传丝公主》中的表达就是,舞动着的美感,叙事中的情感,以及意象中的现实索引。从舞蹈本身来说,其舞蹈语汇丰富,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在群舞中又有女群舞、男群舞,民族舞蹈与芭蕾舞蹈的交织与对比,让观众目不暇给。从叙事上来讲,剧中塑造了公主、有小波多力以及明娃(哥哥)、母亲等鲜活的人物,通过把爱情、母女情、兄妹情以及乡情、家国情等相交融,不但人物性格被勾勒而出,观众的眼泪也被抽连而出。在对“丝路”的意象把握上,《传丝公主》由天下情、苍生情铺就了一条跨越千年、造福沿途百姓不变的“民心相通”之路,自然而然、不留痕迹地为如今的“一带一路”做出了生动传神的艺术注解。在一个舞蹈美的梦幻的世界里,不仅有大唐的风韵、人民的情感,更有着直通现实及未来的艺术穿透力。能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也更显功力。

心灵感应的时候,用独舞来表现;爱的时候、恨得时候,借助双人舞、三人舞、群舞来表达情感,于舞蹈与情节、与意象的重叠之中,不断深化主题,舞剧《传丝公主》完成了文艺作品服务于人民、服务于时代前提下的艺术探索。从艺术上来讲,它是一部美轮美奂、真正能融入广大群众之中的民族舞剧。(通讯员 陈宁博)

相关热词搜索:意蕴 舞剧 公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