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发掘的F6建筑俯瞰,陕西的专家认为它和F3、以及上世纪70年代发掘的凤雏甲组,共同构成了周王室或其代理人在周原核心区的宫室建筑。
西部网讯(记者敬泽昊)记者从1月17日举办的第五届“感受考古感受文明”陕西考古新发现公众报告会上了解到,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三家单位组成的周原考古队,2016年对扶风县京当乡凤雏村一处标号为F6的建筑遗存进行了重点发掘。
F6位于1976年发掘的,被多数人认为是西周早期宫室建筑遗存的凤雏甲组基址以东33米处,根据钻探可知此处存在一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由于和已发掘的凤雏甲组基址,以及编号为F3的建筑遗迹建筑风格、方向和时代都保持一致,所以专家推断它们共同构成了周原遗址早期范围内面积最大的建筑群,其使用者可能为周王或其在周原的代理统治者。
专家称这三组建筑的整体风格都为商式——即每组院落都是由建筑封闭而成的,与西周中期由围墙封闭起来的建筑群不同,这恰好表明了西周初期对商文化的学习与继承和中期以后的创新。
此外,考古工作者还在凤雏村这组大型建筑群百米之外,发现了一道西周早期夯土带。结合航拍、钻探和地表踏查推测可能为城墙或大坝。二者共同构成了周原遗址早期聚落的政治中心,并可能一直延续至西周晚期周原遗址因平王东迁而废弃之时,极有可能一直是周王室的所在地。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2014年发掘结束之后,那组编号为F3的建筑曾被北京大学的专家认为是殷商遗民使用的建筑。特别在院落中发现了一件巨型社主石,被认为是被迁移到周原就近控制的前朝遗民使用的“亡国之社”(文献记载中的亳社),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的社祭礼仪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时在F3南边,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一处车马坑和一批殷商遗民的墓地。根据出土青铜器上面的铭文显示,墓主人名叫“姬生母”,曾经作为周王后的“外交代表”远赴山东等地办事。
那么位于周原核心区的这组建筑,究竟是殷商遗民的安抚之所,还是周王室或其代理人的雄伟宫室,北京专家和陕西专家的观点,可能都需要进一步的考古资料来支撑。
2014年在附近发现的殷商遗民墓地,再集合F3建筑中的巨型社主石,北京大学的专家推断这里是一片殷商移民的“自治区”。
凤雏村三组西周建筑遗迹的布局。
[责任编辑:黄瑞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