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2月7日讯 今年7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这如一缕春风,给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广元市昭化区作为纳入规划的68个县区之一,是如何在全局上进行谋略,在发展上无缝对接的呢?近日,本报记者通过深入走访,见证了该区阔步前行的信心与决心。
工业拉动 打造产业集聚新高地
位于红岩镇的广元港地位显赫,是我国西北内陆腹地通过嘉陵江航道连接长江的黄金水道。
“目前已完成项目一期138亩的林地报征、砍伐指标等手续办理,进行了土地征收,与广元市港航公司进行合作,开始场平工作,已挖填土方5万多方。”11月21日,记者来到昭化区红岩临港经济产业园区一期场平工程施工现场,工业园区管委会开发建设股股长母青松介绍到。而呈现在记者眼前的也是一番热闹景象:挖掘机、装载机机声轰鸣,大卡车来回穿梭运输土石方,建筑工人紧张有序地工作……施工现场一派繁忙。
近年来,兰渝铁路、西成客专、万(州)广(元)铁路等一批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交通建设,让昭化区成为了国家“九纵六横”铁路运输规划中重要的物流节点和蓉欧快铁、渝新欧国际铁路等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枢纽。也正因为此,昭化区具备了发展商贸物流、承接产业转移的独特优势。
昭化区始终把招商引资和工业发展时刻拽在手上。
有数据为证:今年以来,该区集中开工项目77个,总投资67.45亿元。1至9月,该区在库项目总共124 个,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1亿元,同比增长11.6%,增速居全市第一。接待客商200余人次,签订合同23个,投资总额22.63亿元;到位市外资金26.998亿元,到位省外资金10.3亿元,到位工业资金11.89亿元。在11月2日,第十六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上,该区签约项目9个,总投资达31.8亿元。
近年来,该区依托园区的区位、交通等优势,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着力打造区域内极具吸引力的工业集中区,先后获得“中国食品产业发展重点园区”“四川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广元市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市级低碳产业园区”等称号。国家级、省级、市级示范产业园区称号的获得,使园区品牌效应凸显,对外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目前,园区入驻企业54家,规上工业企业32家,2015年规上工业企业产值达64.5亿元。
“到2020年,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2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3亿元。”在该区第七次党代会上,广元市政府副市长、昭化区委书记陈正永语出铿锵。
要攻下这个山头,该区提出了打造产业集聚新高地的目标,实施“产业升级”战略。推动特色园区建设,建成红岩临港物流港、昭化陆路物流港,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秦巴山地区战略性新兴科技产业基地,并从项目争取、精准招商、项目建设、项目环境上着力,为项目投资提供保障。
产业推动 打造特色农产品基地
11月14日,为期5天的2016四川农业博览会落下帷幕,昭化区9家参展农业企业及专合社组成的参展团队,以“提销量、打品牌、求发展”的理念,展出农产品500多种,现场共销售农产品775万元,签下7500万元订单,出尽风头。
该区紫云乡紫云村村民李明秀是昭化区的猕猴桃种植“明星”,每年收入不低于10万元。她的增收史也是昭化农业的发展史。
近年以来,昭化区紧紧围绕助农增收这个核心,坚持打好“果蔬牌”、唱好“林草戏”,差异化、错位式培育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镇,大力推进种植业主建园区、养殖业主办小区,“4+2”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初步建成“四大十亿产业带”,建成市级万亩现代农业园区8个、区级农业园区30个,培育壮大龙头企业34家,规范培育专合组织56个,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个,先后获得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县、全省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全省现代渔业重点县,成功跻身全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县创建之一。
此外,该区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突破口,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具有昭化特色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和发展模式,“3353”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经验在四川全省推广,农业园区内农民“股金、薪金、租金”三金收入增收新模式、“四个一”家庭农场培育模式、生猪“1211”家庭牧场代养模式、“借智借势、反租倒包、电商营运”等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构筑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拓宽了农民就近就业、增收致富的渠道。
产业仍是农村群众增收的主引擎。该区提出,要依托南部生态农业片区,打造特色农产品基地。建成万亩昭化蔬菜、万亩猕猴桃、万亩核桃、10万只肉羊等特色种植(养殖)基地,做大做强做优“昭化六特”品牌,促进特色优势产业上档升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探索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加快推进“1+3”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持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到2020年,累计建成市级以上现代农业综合园区15个以上、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特色农业区。
旅游撬动 打造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高地
“到了昭化,不想爹妈”这句民谣生动展示了昭化水陆交通在此汇聚,来往商人船工在此采购歇息的热闹场面。如今,这座古城焕发新的魅力,吸引南来北往的人们“到此一游”,旅游业增长迅猛。
据统计: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昭化区共接待游客59.68万人次,同比增长11.2%。其中过夜游客12.64万人次,同比增长11.1%;“一日游”47.04万人次,同比增长11.3%。全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903.5万元,同比增长11.5%。主要旅游景区接待游客37.63万人次,同比增长18.3%;实现门票收入141.7万元,同比增长12.9%;全区旅游商品零售达到2650万元,同比增长1.89%。
目前,该区成功创建了昭化古城和平乐旅游区两个国家4A级景区,获得全省唯一“美丽中国”全国十佳旅游县(区)称号。
凡是前来昭化古城的游客都评价昭化古城是一座活的古城,随处都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三国文化气息。游客的此番评价正是昭化区文旅融合的高度再现。
在文旅融合发展上,该区采取招、引等方式,聘请市内顶尖专业文艺人才,成立了蜀道昭化艺术团等4个民间团体,创作编排《到了昭化,不想爹妈》等精品节目,组织编排的《县衙审案》等大型情景表演,每天对外公演。成功举办昭化三国文化旅游节、大朝烤羊美食节等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节会活动,充分激活“节会经济”。成立了四川首个蜀道文化研究中心,开展“昭化与蜀汉”三国文化研讨会,聘请省内外文化界专家专题研讨主题文化,出版旅游景区文化专著,实现文化专著与旅游景区的全面融合。
苟银春就是昭化区特地请回来的本土评书艺人。他根据昭化的史料故事,编撰了《到了昭化,不想爹妈的传说》、《张飞挑灯夜战马超》等10个评书段子,活脱脱就是一本昭化故事大全。
发展旅游离不开投入。近年来,该区投资近7亿元全面完成了昭化古城的二次开、平乐旅游区、成紫云村等旅游惠民新农村综合体。全区涉及旅游的71个重大项目全面建成,景区综合配套显著提升,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游客对“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并开启了“景区就业增收、丰富业态增收、营销特色产品增收”多元化增收模式,实现就近就地就业3.8万人次,年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
在“十三五”期间,该区将依托蜀道文化和三国历史重镇旅游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高地。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把昭化古城打造成全国旅游目的地,创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到“十三五”末,文化旅游园区拓展到8平方公里,年游客人次达到600万人以上,旅游收入突破50亿元。(郭兰 姜德辉)
[责任编辑:焦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