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供给侧改革 促进农业发展
2017-01-18 15:49:51   来源:兵团日报

(罗全)去年,南疆红枣滞销,很多人将矛头指向8月份的连绵阴雨。普遍观点认为,阴雨使红枣品质下降导致销售困难。笔者认为,阴雨的确影响了红枣品质,但不应该成为滞销的“替罪羊”。事实上,一方面,南疆红枣种植面积的连年扩大导致产量逐年翻番,严重破坏供需平衡;另一方面,缺乏品牌和龙头企业支撑以及销售渠道匮乏,使很多种植户至今都只能把红枣堆放在地头。可见,阴雨只是让累积多年的林果业“问题”提前发作,不过这也提示我们,对农业改革要进行更深程度的思考。

红枣产销矛盾是农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的一个缩影,从根本上反映出农业发展模式和发展观念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必须转变兵团农业发展方式,特别是在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主导作用的今天,必须转变重种植轻市场、重产量轻质量的陈旧观念。市场既是交易的场所,又是促进农业商业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商品化种植的目标是让农产品实现交易价值,也就是说,是否能够完成交易才是种植的关键。与此同时,在种植和管理过程中,必须时刻牢记质量是农产品的第一属性,否则,只追求数量而缺乏质量的任何投资和努力最终都可能是白费力气。

走出困境的另一关键是,必须将种植的区域调控与着眼市场全局相结合。在农产品畅销的年份,市场需求大于供给,利益的驱使自然会促使农户扩大种植面积,增加供给。表面上看,这是根据市场进行调控,无可厚非,但实践表明,正是这样的简单扩大或缩小种植面积的调控,导致种植业迅速兴盛然后快速衰亡,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事实上,这种所谓根据市场的调控,恰恰是被动地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岂有不败之理?一方面,市场信息反馈以及获取信息具有滞后性,当某种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时,如果其不具有惟一性、独特性,那么价格居高不下之后就必然走下坡路,这时候扩大种植面积,只是去赶末班车,必不能持久。另一方面,在信息通达的社会,各个区域获得信息的机会大体上是均等的,当某个区域扩大种植面积时,另一个区域往往也会这么做,区域间不考虑全局市场的盲从和模仿,必然导致产品供给增大。最为重要的是,互相模仿和盲从容易导致产业结构单一,陷入同质化的恶性循环,从啤酒花到葡萄、再到如今的红枣,其发展历程和结局何其相似。

市场具有偶然性,市场判断也可能会失误,那么,是不是农业发展就必会如坐过山车般起起伏伏?从法国葡萄酒产业、荷兰的花卉产业来看,并不全然如此。保持农业健康发展首先必须认识到:发展农业的中心和根本是“人”,而不是产品本身。在当代社会,人们会因经济能力、消费水平和文化差异使得消费千差万别,我们不能用单一的模式、单一的产品去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农业供给侧要向满足差异化、功能性的需求转型升级,这种转型升级还并不只是体现在延伸产业链上,而要体现在种植、管理、生产、流通、销售各个方面。特别是在农业种植成本不断升高、风险不断加大的当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更具迫切性。兵团有土地和技术优势,如果供给侧调整找对了方向走对了路,必将会迎来农业发展新的辉煌。

[责任编辑 展俊]

相关热词搜索:农业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