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产业短板 推动绿色发展
2017-01-18 10:24:47   来源:青海日报

2016年,工业领域以“百项创新攻坚工程”和“百项改造提升工程”项目为抓手,全年完成企业研发投入3.85亿元,实现技术改造投资200亿元,突破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一批先进适用新技术、新

(本报记者 张蕴 孙海玲)2016年,工业领域以“百项创新攻坚工程”和“百项改造提升工程”项目为抓手,全年完成企业研发投入3.85亿元,实现技术改造投资200亿元,突破了一批共性关键技术,一批先进适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推广应用,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支持重点园区建设。加快推动西宁、柴达木、海东三个工业园区生态化、绿色化改造,支持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技改扩能,延伸产业链,加快打造千亿元锂产业。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促进盐湖化工向系列化、高质化、多样化发展,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支持海东工业园区布局新兴产业项目,整合提升载能产业,加快扩大产业规模。截至2016年11月,三大园区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502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的63%,集聚带动效应进一步显现。

争取政策优化投资。组织三批次33个项目争取到国家专项建设基金75.6亿元,重点支持了绿色制造、关键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转型升级。全年一般性工业投资中,制造业占比85.6%、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轻工业占比25.5%、提高5.4个百分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3.5%、15.5%和40.7%,工业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节能降碳拓展空间。积极争取国家节能“双控”指标差别化政策,我省成为国家“十三五”节能降碳目标任务强度最轻、增量最宽松的地区之一,44户重点排放企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范围,为工业扩总量、调结构、促转型争取到增量空间。

积极稳妥“去产能”。围绕化解过剩产能、出清“僵尸”企业等重点领域,分类处置31户僵尸企业,会同相关部门出台职工安置、专项资金管理等配套措施,完成西宁特钢50万吨钢铁、青海煤业9万吨煤炭过剩产能压减任务,全省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大力优化发展环境,把“降成本”作为推进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采取简政放权、要素让利、降税清费等多项措施,全年降低企业各类成本近60亿元。国务院减负办反馈,2016年我省企业负担综合指数为1.097,同比下降0.076,企业发展环境得到持续优化。

发展壮大市场主体,全年完成上下游对接合作金额557.85亿元。设立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深入实施 “百户领军企业打造”和“千户中小微企业培育”工程,百户领军企业销售收入占规上工业企业现价销售产值的70%,培育科技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超过1000户,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9户,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网络省级枢纽平台与20个窗口平台实现互联互通,3个国家级创业创新示范基地通过认定。

深化改革提质增效,2016年,我们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紧密结合,出台了14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配套文件,确立了“3+10”改革试点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了我省国资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深入开展省属出资企业扭亏脱困、提质增效工程,到2016年底,18户省属出资企业资产总额4594亿元、同比增长14.5%,实现营业收入993.8亿元、增长11.5%,实现利润28亿元,同比扭亏为盈,增利30.8亿元,上缴税金36.4亿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01.1%,经营效益较上年有明显好转。

[责任编辑 展俊]

相关热词搜索:绿色 产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