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行业特点是投资大、债务高,运营管理线路长、站点多。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目前在建项目规模352公里、投资规模492亿元,运营里程2350公里,山区高速公路每公里造价达1.2亿元,而人工成本、财务成本则分别占到每年通行费收入的11.8%和70%,还本付息压力较大。如何在服务全社会的基础上实现企业自身“降本增效”?省高速集团决定,转变发展方式,向创新管理要效益。
高速公路建设、运营是省高速集团的主营业务,从业人员1.2万人,占到企业总人数的85%以上。针对管理层级多、劳动力密集、运行成本高等特点,集团注重从机制、业务、技术三方面创新,达到了人员精简优化、提效能增效益。
他们按照“扁平化”思路,大胆改革运行26年的运营管理机制,在2015年新建成的汉川、铜旬、渭玉高速公路成立运营公司,将“分公司-管理所-收费站”三级管理调整为“分公司-收费站”二级管理模式,撤销管理所后压缩管理人员20%,每年可节约人工成本1250万元。在高速公路建设方面首次在全省推行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降低工程成本。
同时,以业务融合为重点减员提效。实施货车计重收费后,及时将站外治超改为站内治超,整合收费和治超业务,实现人员坐下来能收费、站起来能治超,87%的站点实现了收费治超一体化,核减人员400余人。组建新开工项目机构时,将人员由原来的40人调减为15-20人,项目通车后富余建设人员就地转岗充实运营一线力量。收费站人员根据线路车流量变化控制在编制的75%以内。
此外,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建ETC车道380条,实现收费站不停车收费全覆盖;新建绿色通道货物快速检验系统4条,单车检测效率由15分钟缩短到1分钟以内。通行效率提高了,人工成本却降低了,以每条ECT车道节约5名收费员计算,每年可节约人工成本1.3亿元。
“十二五”期间,省高速集团承担了863公里、投资926亿元的高速公路建设任务。为了保证建设、运营资金需求,在面临1300亿元债务、每年60亿元贷款利息、每年160亿元到期本金的三重压力下,企业多管齐下,打好资金筹集使用的组合拳。
依托2A+信用评级,他们改变单一银行贷款融资模式,提高债券融资比例,2015年的债券融资比例提高了23个百分点,由于利率比同期银行贷款低15%左右,每年可降低财务成本达1.5亿元。同时,以长期债务置换短期债务,错开贷款到期高峰,减少还本压力,保证债务偿付平稳有序。2014-2016年每年到期债务从近180亿元逐步下降至120亿元。此外,他们对尾留项目实行财务集中支付,归集闲散资金近2100万元。对暂时闲置的资金,通过签订结构性存款等方式整合,节约融资成本近600万元。2015年企业财务费用同比下降12.8%,2016年在债务总量增长6.5%的情况下,财务费用维持稳定。记者 李艳 通讯员 陈东
[责任编辑 展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