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陕西新闻联播》 记者 赵功报 王国师 马腾)定边县南庄村位于陕北白于山区。“春种两架山、秋收半袋米”是流传在这里的一句民谣,为改变贫困面貌,定边县干部康文军脱产驻村担任了“第一书记”,然而,等待他的不仅是贫困,还有贫困户的不信任。《记者走基层·脱贫一线的故事》今天来看“第一书记”康文军的扶贫记。
定边县交通局副局长康文军到南庄村扶贫,担任第一书记,第一次召开扶贫会,就热脸碰了一圈冷屁股。贫困户不仅不屑一顾,还准备看第一书记的笑话。
榆林定边县杨井镇南庄村村民:“康书记,你要能在村上扎下来扶贫,我们不信,除非你先把我们村的懒汉沈效贤这滩稀泥扶上墙,我们就信你。”
榆林定边县杨井镇南庄村村民:“沈效贤?先得给人家娶个婆姨吧,人家婆姨走了十年了,穷的饭也吃不上一口,你拿甚让人发展产业了?”
南庄村地处白于山区腹地,距离县城70公里,几千年来人畜饮水都吃的雨水和窖水,农业产业在全省都是最薄弱的地方。两年前,村支书带领全村194户838口人刚刚从上百年的土窑洞移民搬迁。但因病、因学、因缺乏资金等原因,村里还有44户191人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属于重点脱贫对象。康文军到村上后,别说群众,就是老支书心里也画了个问号。
榆林定边县杨井镇南庄村村支书王德志:“我一看白面书生,简单跟他聊了几句,我问在乡镇工作过没?他说没有。我问在农村工作过没?他说没有,当时我就心凉了半截。”
榆林定边县杨井镇南庄村扶贫干部康文军:“召开扶贫工作会议,我发现村民面无表情,麻木不仁,对我的扶贫工作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对我本人也不欢迎。”
会后,康文军直接跑到沈效贤家了解情况,快大中午了,沈效贤还躺在炕上。
榆林定边县杨井镇南庄村驻村扶贫干部康文军:“沈孝贤,我是刚到村上的扶贫第一书记,我叫康文军,开会你咋不来呢?”
榆林定边县杨井镇南庄村沈效贤:“康书记好,我的事不用村上操心,我种子化肥钱都没有,你先扶别人。”
第一次到沈效贤家就碰了一鼻子灰,康文军窝了一肚子火,但全村人都看着他,如果不把沈孝贤这个老大难帮起来,以后的工作根本无法开展。原来,10年前沈效贤的妻子就因病去世,今年夏天老母亲也撒手尘寰,两个女儿在镇上上初中,独守空门的沈效贤彻底崩溃了,每天躺在炕上发呆,吃饭时就厚着脸皮溜到邻居家蹭饭,成了村里有名的穷汉、懒汉。连续三天,康文军都到沈效贤家谈心,终于解开了沈效贤心里的疙瘩,他说妻子和母亲去世对打两次沉重的打击,他也想致富,如果能开上拖拉机,能耕地、能播种、能运输,他马上就能挣到钱。康文军满口答应。
榆林定边县杨井镇南庄村驻村扶贫干部康文军:“我自掏腰包垫付一万元,又给会开拖拉机的农户做思想工作,最后两家合伙买了拖拉机,脱贫先脱智,最重要的是增强沈效贤的脱贫信心。”
有了拖拉机,沈效贤很快学会了驾驶,不仅自己种了20亩土豆、20荞麦,还给其他村民耕地500亩,两个月就挣了7000多元。
榆林定边县杨井镇南庄村贫困户沈效贤:“去年什么也没有,一只鸡也没有,一头羊也没有,四口人收入了5000块钱,连生活都不够,今年可以,今年能挣接近2万块钱,比去年能翻两番。”
榆林定边县杨井镇南庄村村主任陈伟:“康书记对沈效贤的帮助很大,村民们都看在眼里,沈效贤的光景越来越好,村民们看得眼红的不行,急的上蹿下跳,都跑来找康书记看怎样能把他帮扶起来。”
两个月后,当记者再次来到南庄村时,夜幕刚刚降临,一进村就听说沈效贤今晚竟然亲自下厨做饭了,原来他要请康文军吃饭,我们立即赶到沈家。
榆林定边县驻杨井镇南庄村第一书记、扶贫干部康文军:“你叫了我几回了,再不来就不好意思,按规定是不允许到贫困户家吃饭的。我吃你一碗臊子饸饹,你必须把这十块钱伙食费收下。”
榆林定边县杨井镇南庄村沈效贤:“康书记,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你还把我当穷汉呢?我这几个月挣钱挣得村上人眼红呢,你要当我是兄弟就再吃上一碗。味道淡,多加些辣子,油盐醋,第一回请你手艺不好。”
几个月来,康文军与现任村支书和村主任四处奔波,向中、省、市、县争取项目和产业扶贫资金542万元,募捐扶贫捐款55万元。硬化道路、加固淤地坝、硬化集雨场、建羊圈;每户送价值3000元的公羊一只,羊羔一只补助100元。如今南庄村户户种苜蓿,养猪羊,电商也进村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榆林定边县杨井镇南庄村扶贫干部康文军:“今年通过发展种草养畜,贫困户的人均纯收入能达到4000左右。我们还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用两到三年让全村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