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科学借鉴传统廉洁文化资源
文化是一个民族绵延发展的精神根脉,是一个民族万古不朽的灵魂所在。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注重修德立身、塑造精神内涵和重视文化建设的民族。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中,廉洁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它以文化的教化之功,对防范权力蜕化、保持社会稳定有序起到了良好作用。我们要科学借鉴中国传统廉洁文化资源,从中国优秀的传统廉洁文化资源中汲取反腐败的智慧和勇气。
科学借鉴传统廉洁文化资源,有两个基本层面的意思要弄清楚。第一层,中国古代廉洁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树立文化自信、传承民族文化的高度,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去整理、发掘和继承。
中国传统廉洁文化资源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重要价值: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或传统道德对“廉”十分重视,这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价值。它的道德内涵十分丰富,如“四维”、“八德”。“四维”即礼、义、廉、耻,“八德”即礼、义、廉、耻、孝、悌、忠、信。无论是“四维”还是“八德”,“廉”都是居于重要位置,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规范的重要一极。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别于其他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它早已内化于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之中。
虽然时光荏苒、世事变迁,但它对“廉”的重视却从未变过。直到今天,它仍然闪耀着真理之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随着中华文化的延续将持续发力。今天的人们,无论是党员还是一般群众,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组织都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腐败现象的顽固性,只要有腐败,就不能丢弃“廉洁”,就不能缺失“廉”文化的支撑。
二是古代的清官给人们树立了生动传神、刻骨铭心的廉洁榜样,如曾子、晏婴、西门豹、狄仁杰、包拯、海瑞、于成龙,包括岳飞等,这些人物的廉洁故事家喻户晓,有着很好的学习借鉴价值。三是这些清官基本上都有着丰富而智慧的廉洁策略和技巧方法,今天依然不过时,值得今人,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去继承和发扬。这些策略技巧的背后是做人的智慧,有哲人的睿思蕴含其中,对今天依然有效。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十分重视人际关系,很多领导干部仍受制于人情困扰。但有些古代清官就很会处理人情往来。如明朝时,官员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周新让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之后,凡遇送礼者,他均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从此,在周新这里,无人再自讨没趣了。
又如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天,有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不低于一车粮草。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拉了回去。
第二层,对于中国古代廉洁文化资源的价值也要一分为二、辩证对待,用“扬弃”的态度继承。因为封建时代的廉洁文化毕竟植根于封建制度,从本质上说是为了延续封建统治。当人民的利益与统治者的利益发生矛盾时,“廉洁文化”就成了麻醉剂缓释剂。何况封建制度下的“清官”式的廉洁文化与今天对新时期领导干部的廉洁要求,对全体党员的道德要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很多古代的东西,包括与旧制度相适应的廉洁文化不是简单就能移植过来的。因为,古代的“清官”身上所承载的廉洁文化是人治社会的产物,它反映出的是老百姓的一种期盼。正是因为“清官”具有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所以,若把社会治理的希望完全寄托于“清官”身上,寄托于传统廉洁文化身上那是根本靠不住的。
我们今天更应该从我们党所承担的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从现实的政治生活出发,站在爱党忧党护党兴党的高度,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领会其中关于“抓住关键少数”的论述,借鉴传统廉洁文化中的合理因子,弘扬其中积极健康且符合时代精神的东西,这才是真正借鉴中国古代的廉洁文化资源。
借鉴优秀的传统廉洁文化资源,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结合今天的时代特征建设我们社会主义的廉洁文化,弘扬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历史情怀。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廉洁文化建设是党中央反腐倡廉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只是在文化的范畴内搞自我循环。反腐倡廉,理想信念教育是灵魂,法治和制度建设是根本。实现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实现政治清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依靠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因此,借鉴中国传统廉洁文化资源必须立足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实际,着眼于党所担负的伟大历史使命,从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廉洁文化所需的实际出发,这才是科学的态度。(潘文武)
[责任编辑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