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集合变成了不定时快速集合,缺少必要的战备要素,时间长了,官兵战备意识难免淡化。”今天的《解放军报》刊文提出这样的观点:“如此‘紧急集合’,不仅没起到加强战备的效果,反而会让官兵产生懈怠思想,一旦真有紧急情况发生,官兵难以进入应急状态。”
紧急集合并非越多越好
“嘟嘟嘟……”2月10日,一阵急促的哨声划破夜空的宁静,川藏兵站部某汽车团五连官兵宿舍瞬间“热闹”起来。
一片漆黑中,战士们迅速穿戴衣物,携带装具,完成集合列队。连长任义看看表,满意地点点头:“不到5分钟,大家对哨声保持高度敏感,反应迅捷,我们的作风整顿很有成效。”
重新躺在床上,新战士杨童却辗转难眠:这已经是本周第4次紧急集合了,还好作风纪律整顿快结束了,要不然,这段时间就别想再睡安稳觉了。
春节过后,该连把抓作风、严纪律作为当月重点工作。连里上午组织队列训练,下午学习条令条例,晚上还不定时组织紧急集合,对此,任连长有他自己的想法:“军人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就是令行禁止、闻令而动、雷厉风行,以紧急集合形式来强化作风建设,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段时间过去,连队集合速度、歌声呼号确实都有了明显进步,但战士们私底下却有不少意见:频繁的紧急集合不仅占用夜间睡眠时间,给大家心理也带来不小压力,不少人上床都睡不踏实,半夜做梦都梦到哨音。还有的战士为加快集合速度,就寝时常常和衣而眠。
作风整顿阶段总结中,任连长征询官兵看法,班长袁奎提出:“紧急集合是为了锻炼提高部队紧急行动能力,检查战斗准备状况,而我们现在却把紧急集合当成了不定时快速集合,缺少必要的战备要素,时间长了,官兵战备意识难免淡化。”
杨童则直接搬出条令条例,开口说道:“《内务条令》第二百四十八条规定:为锻炼提高部(分)队紧急行动能力,检查战斗准备状况,通常连每月、营每季、旅(团)每半年进行1次紧急集合。连队组织紧急集合的次数过于频繁,不符合规定。”
“如此‘紧急集合’,不仅没起到加强战备的效果,反而会让官兵产生懈怠思想,一旦真有紧急情况发生,官兵难以进入应急状态。”任连长细细想来,发现确实是自己忽视了法规制度,好心办了坏事。
“今后,我们将严格按照条令规定组织紧急集合。下一阶段的作风整顿,重点放在队列养成、礼节礼貌、内务卫生上,从细节着手强化大家的作风养成!”听完任连长的话,杨童高兴地说:“知错能改,这样的领导我们信服。”
[责任编辑:羽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