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全世界 ”连接的中国边关
2017-01-03 11:41:49   来源:解放军报

今天,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同样没有与世隔绝的“孤岛”。世界越来越“平”,“地球村”越来越小,世界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上图:元旦前夕,驻守在祖国最北端漠河县的黑龙江省军区某边防团新兵第一次踏上巡逻路。刑天东摄

300多年前,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写下诗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今天,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同样没有与世隔绝的“孤岛”。世界越来越“平”,“地球村”越来越小,世界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近年来,随着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一带一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的提出,给中国边关带来了新发展、新机遇,也给边防官兵赋予了新任务、新使命——

边关是一个舞台,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边关是一扇窗口,展现中国经济社会进步的足迹,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边关是一双眼睛,引导我们透视中国经济巨轮驶向光明的新航程,感悟戍边人的爱与崇高……边关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新年伊始,让我们跟随本报记者的脚步走进祖国各地边关,聆听边海防建设发展的时代大潮,领略新一代戍边人的原生态故事。

——编 者

“雪山之眼”凝视祖国空疆

冰峰高原,信念顶天。当来往的旅客坐在客机上从远方飘然而至,又翩翩而去,不曾想过有一双“眼睛”正凝视着天空,守护空疆安全。在晴朗的日子,透过舷窗往下探望,幸运的话就能看到它——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这也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人控雷达站。

记者从拉萨出发,绕过199道弯的盘山公路,气喘吁吁地爬上了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阵地。官兵们在阵地前迎接我们,一个个脸膛紫黑、嘴唇干裂。阵地总值班员是90后排长张洋侨,从地方大学毕业后来到甘巴拉已经两年了,他告诉记者,如今,甘巴拉的战士中“90后”超过半数。

1998年出生的雷达操纵员张正强是第一次上阵地,此前已经过了3个月的专业训练。他告诉记者:“现在的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快,对官兵的专业素质要求同样‘水涨船高’,光靠老兵教是不够的,还要自己‘钻’。”

2012年某新型雷达列装雷达站以后,官兵们在阵地坚守的时间大大缩短,但也对官兵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阵地值班每个专业都需要4至5个人,现在阵地上总共就十来人,要求每个人都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值班才不会出现任何差错。

说话间,战备铃响起——“战备检查。”记者来到指挥室,指挥员简单介绍后,继续下达各种指挥口令,指令标记员谢元一边在电脑屏幕上标记着各批空情的位置,一边还要输入干预指令。所有人员各司其职,一派紧张有序的景象,仿佛战斗已经打响……

据介绍,自1965年建站以来,甘巴拉官兵引导军民航班50余万架次,以万无一失的优质空情,托举起中国空防网中的一个坚固支点,把飞越世界屋脊的这条危险航线,打造成世界公认的空中安全走廊。

“阵地就是战场、岗位就是战位、开机就是战斗!”张洋侨说,雷达兵的值班其实就是打仗,每一批空情都可能关系着人民的生命安全,我们就是边关的“眼睛”,时刻凝视祖国空疆是我们的神圣使命。

“国门卫士”护卫生物安全

冬日的河南郑州机场,飞机此起彼落,旅客熙熙攘攘,一派繁荣景象。记者来到郑州机场T2航站楼国际联检大厅,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郑州机场办事处副主任邢磊和旅检科科长余金宝迎了上来,这两名军转干部声音洪亮、腰杆笔直,依旧保持着军人气质,“我们是保卫国家生物安全的‘国门卫士’。”邢磊自豪地说。

“旅客出入境,需要过的第一关就是检验检疫!”记者依次参观了出入境人员检疫自助查验通道、人体红外测温仪、核辐射监测仪、化学毒剂在线监测仪、智能行李查验系统等检疫设施。余金宝科长介绍,郑州机场每年有120多万人次从这里出入境,每次国际航班起飞前,他们都要对人员、行李物资、航空器进行检验检疫,防止传染病疫情传入,以及国家濒危野生动植物等违禁品出境、入境,防止有毒有害“因子”传入我国。

在入境人员行李提取区,检疫犬训导员刘赛赛牵引检疫犬认真搜查可疑行李;携带物查验通道,检疫人员田园通过X光机仔细辨认旅客行李中的可疑物品……望着大家忙碌的背影,余金宝告诉记者,这里的工作人员都必须有一双敏锐的眼睛,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外来生物入侵、输入性传染病传播等可怕后果。

记者采访的最后一站,是郑州机场军代处。主任葛旭东告诉记者,这几年随着我赴外维和、军事交流活动的增多,军事行动航空运输保障的任务也越来越重。他列举说:去年12月18日,我驻南苏丹维和步兵营轮换出境航班,航班号CZ3003;12月29日,我驻苏丹维和工兵大队轮换入境航班,航班号HU464……

记者在军代处的一份《军事运输计划表》上看到,仅2016年12月就有14批次的保障任务,每次都需协调5家民航单位21个部门及3家口岸联检单位,周密制定运输方案和应急预案,为官兵开辟绿色通道,提前集中办理通关手续,保证了“蓝盔勇士”出入境的有序便捷高效。

明亮灯塔照亮万里海疆

2016年12月20日清晨,海军第二十五批护航编队的官兵走上甲板,在通过祖国南沙岛礁附近海域时,留下纪念照。

波光粼粼的海面,座座礁盘如“海上花园”般静卧。镜头里,高高耸立的巨型灯塔格外醒目,如一条条水印,镌刻在不同的笑脸旁……宣传干事李伟解释说:“新落成的灯塔可为过往船舶提供导航助航服务,拍摄灯塔作为纪念,让我们这些即将走出国门的护航官兵倍感自豪。”

南海,海域总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地貌景观全部由珊瑚礁构成,岛屿、沙洲、礁、暗滩等共有近300个。“自古以来,这里就是航运要冲,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海域,见证着周边国家和平共处、文明交融的历史。”华阳礁教导员朱步云说。

遥望灯塔,深蓝筑梦。如今的南海不仅是重要的国际海上运输通道,更是沟通两大洋、联系三大洲的海上枢纽。朱步云用一组数据道出了这条海上运输通道的重要作用:每年全球50%的商船航经南海,全球三分之一的原油和超过半数的天然气经南海运输,我国40%以上的外贸货物、80%以上的进口石油总量通过该海域运输,船舶年均艘次15万左右。

目前,我国在南沙已建成华阳、赤瓜、渚碧、永暑和美济5座大型现代化多功能灯塔,灯光夜间射程达20多海里。灯塔依水而立,照亮平安,引航于孤岛岬角险峻之处,在航海安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据说,许多在南海捕鱼的渔船没有配备大型导航设备,灯塔就是他们确定方位的重要依据。“海况不好的时候,看到了灯塔就看到了希望,作业时也感觉踏实。如今的多功能灯塔更高大,夜间照明效果更好,在这里捕鱼更放心啦!”来自琼海的渔民张源生高兴地说。

对守礁官兵而言,灯塔同样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在一次出艇驱逐任务中,由于前出距离远、海况突变,华阳礁守备队战士冯东文所在小艇几经波折才返回港口。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难航行,当华阳灯塔出现在视线中时,冯东文激动地说:“灯塔像一位守望孩子归来的母亲,那灯光是如此温暖……因为它挺立海疆,我们守海戍边之心无比坚定!”

国门哨兵建设“黄金口岸”

2016年12月10日傍晚,伴着隆隆的轰鸣,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当天最后一列满载货物的班列,呼啸着穿过国门向哈萨克斯坦境内驶去。口岸海关工作人员刘建明兴奋地说,截至目前,今年口岸出入境货物量达14865万吨,再创口岸历史新高。

阿拉山口口岸位于新疆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古代丝绸之路就是从这里跨出国境通往欧洲。自“一带一路”战略宏图规划以来,这里已经迅速成长为全国陆路最大贸易口岸,全疆对外贸易中90%以上的货物从阿拉山口口岸过货,被称为“黄金口岸”。

打开繁华口岸的历史画卷,第一页就记录着边防官兵的足迹:54年前,老站长吴光胜带领一行17人跋涉数百里来到了荒无人烟的阿拉山口,建立了第一座边防站,他和战友也成为扎根边关、建设口岸最早的群体。

由于地形特殊,这里是中国风力最大的口岸,平均每年8级以上大风要刮180多天,虽说地位重要,但总也留不住人才。“生活环境打造好,才能让人才有家的感觉!”说干就干,2007年,官兵在时任排长周华的带领下打响了“防风建家园”的战斗。他们在戈壁种下了一棵棵树苗,经过8年不懈努力,在城市北部形成了一条宽20米、长近10公里的防风林带,极大地改善了驻地环境。

跟随官兵踏上巡逻路途,记者发现,在他们的挎包里,除了学习笔记本,还多了用拼音标注的俄语、哈萨克语常用语的记录本。班长高育中解释道:“自‘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每年从口岸往来的国内外游人客商超过7万人,那时起,连队官兵就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学习外语。”下士小张虽然学历不高,但经过3年学习,如今已经可以与外商进行基本的交流,每当外商路过执勤哨位都会对他竖起大拇指。“能为经济建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那是我最大的自豪!”小张自豪地说。

(稿件由本报记者李建文、石瑞宁、周远、李蕾,通讯员夏步恒、杨进、周启青、梁景锋、 李芃志采写)

[责任编辑:羽伟东]

相关热词搜索:边关 中国 全世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