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转型让该旅如虎添翼。 陈志光摄
“回望过去,我们充满自豪;勇立潮头,我们雄心万丈!”11月底,第39集团军某旅召开“纪念建旅五周年暨十大先锋评选表彰”晚会。在场数千名官兵共同追忆该旅转型发展历程,改革必成、强军可期的信心更加坚定。
攥指成拳,迸发“万夫一力”的能量
如欲奋一战而胜万战,必须联万心而作一心。该旅政委张桂林介绍说,建旅之初,全旅由原师属建制多个不同兵种单位混编而成,怎样实现凝心聚力成为旅党委面临的第一道考题。
为把官兵思想统一到改革部署上,统一到新的使命任务上,该旅扎实开展“合编合心合力”专题教育,精心组织“营区不一样、责任都一样,岗位不一样、目标都一样,战友不一样、感情都一样”讨论活动,引导官兵自觉以事业为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选人用人历来是最显眼的风向标,旅党委一班人对此慎之又慎。“常委来自不同单位,会不会有‘门户之见’,不少基层官兵是有顾虑的。”一名曾任该旅领导的干部直言不讳。
旅政治部科学组织考察考评,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结合大项任务和日常表现推荐人选。党委再三斟酌、反复衡量,最终选用上百名干部,全旅上下均无异议。
趁着“选人用人热议期”,该旅对各级干部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公平公正的用人结果很快凝聚了人心,攥指成拳的能量不断汇集。时任旅装甲科科长庞亚强,集思广益钻业务、依法依规抓秩序、率先垂范正作风,使“人员最散”的装甲科跨入先进行列。改了专业的某榴炮营士官温明龙,勤学苦练,不到两年便熟练掌握3种车型8个专业席位的操作技能,成为炮兵信息化先锋。
破立并举,以“三个转变”告别旧我
白手起家,自然困难重重。
“那时,拟制一份统一各类训练器材的文电,都需要与有关部门、基层营连反复协调考证,光调查研究就要搞个把星期。转变职能、转变作风、转变工作方式,已刻不容缓。”旅长阚洪力对记者说,旅队建设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既要用团的作风抓落实,也要用师的水准抓指导。他坦言,当时各级在作风上还存在不严不实不细的现象:有的抓工作抓不到底、踩不到边,精准发力、精细落实不够;机关办事抓建凭经验,习惯于依靠下发文电、召开会议、推广经验等老套路指导部队……
为解决这些问题,旅党委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明晰职权边界。依据有关法规,把经常性工作安排权、官兵调整使用建议权、本级经费物资支配权等权力向营一级下放;指导营里将部分权力向连队下放,连队将部分权力向班排下放。
大力纠治“五多”。他们要求各级把好闸门、弹好钢琴,防止简单的任务下卸、层层加码。比如,取消党委扩大会议中召开军事、政工、保障对口会议的环节,机关只需下发统一工作要点,对重点工作、大项活动等予以明确。
狠抓建章立制。为适应新体制运行,他们建立完善了值班交班、请示报告、文电办理、活动协调等制度机制,对部队正规化管理、选人用人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奠定依法指导、依法抓建的基础。
转型发展,先从“思想重塑”抓起
这是该旅在转型之路上留下的一串闪光足迹。
2013年,参加实兵演习总评优秀,集团军给予“初步形成作战能力”的肯定;2014年,在实弹考核中,取得4优1良的佳绩;2015年,参加大单位组织的训练监察抽考,被誉为转型发展“破冰之旅”……
采访中,对于成绩背后付出了多少艰辛汗水,旅领导按下不表,再三强调的是理念之变:“转型先换脑,‘改为战’的思想立不牢固,打造新一代铁甲劲旅的目标就是空谈。”。
据介绍,起步之初,该旅就围绕“改革不只是改名,更是转型”“整编不只是搬家,更是蜕变”“重组不只是精简,更是打仗所需”广泛组织讨论辨析。“应该以什么姿态跑好转型第一棒”“如何尽快适应新体制”“面对新的使命任务,还有多少观念停留在‘过去式’”……改革教育中,官兵根据机关梳理的“改编转型30个考问”时时自省自励。
渐渐地,虚光少了,焦点实了,目标日益清晰。头脑风暴不断、学习之风日盛、练兵高潮迭起,该旅官兵在转型之路上迈出坚实脚。
结束采访时,旅领导对记者说:“以思想重塑牵引转型发展,这条经验,对于我们迎接‘脖子以下’改革仍有重要意义。”(向 勇)
[责任编辑:羽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