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11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习主席的这次重要讲话与他两年前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一脉相承,再次吹响了全国文艺界高擎民族精神火炬、攀登时代文艺高峰的前进号角。
——编 者
以文化自信为底气和底蕴
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铸造中国文艺的灵魂;只有提升文化自觉,才能彰显文艺作品的文化魅力。如果没有文化自信,就不可能创造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文艺作品,甚至连人格都要被矮化三分。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曾国藩手下一员大将名叫胡林翼,当时驻守在马鞍山,他在江边阅兵时,看到一艘外国军舰,冲着他沿江而上,这位在战场上杀伐决断的骁勇大将竟当场昏厥了过去。后来别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对付太平天国我们还有把握,但对付这些外国军舰就没有办法了。
费孝通先生评价说:“这件事生动反映了当时清政府上层的态度。他们看到了中国的物质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因而惧怕和退缩了。这说明中西文化碰头时,他们认输了,这是一大转折。”
自鸦片战争之后到新中国成立的百余年间,中国人所遭受的屈辱直接影响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中国人真的失去了自信力吗?其实不然,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主要表现。正如鲁迅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正因为如此,鲁迅的文学作品始终充满了强烈的民族自信、深刻的忧患意识,像是黑暗中的一道闪电,照彻无数人的心灵。
“忧危启人智,厄穷见人杰。”真正扭转这一困局、实现中华文化浴火重生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下抗战文化的蓬勃兴起。曹禺的《蜕变》、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文艺作品,传遍大江南北,极大地提振了民众的抗战激情,起到了冲锋号和精神凝结的作用。
自信心一旦凝诸笔端,就能够化作深挚的家国情怀和自觉的精神担当,创作出“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的伟大作品,创造出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的伟大作品,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历史上如此,今天仍如此!以伟大灵魂和作品攀登文艺高峰
文艺有灵魂,作品方不朽。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部伟大的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够传之于世、万古流芳,就在于其具有深刻的思想灵魂和隽永的艺术品质。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文艺工作者唯有葆有高尚的灵魂,才能够写出醒世之言、传世之作,为时代所铭记,为世人所景仰;一旦空虚迷茫无所坚守,在时代主旋律之外茕茕孑立、喃喃自语,只能被时代淘汰,留下一片荒漠。
文以意为主,以立意为宗。文艺的形式再好、语言再美,起承转合再顺畅,若没有启迪人心的立意、直锲人心的深刻、温润人心的美好,而只是一味迎合市场需求,片面追寻短暂肤浅的感官快乐、刻意放大的欲望刺激、肆意扭曲的价值观念,这类作品即使能够红极一时、畅行天下,喧嚣过后,也只能被人们渐渐遗忘,被打入历史冷宫。
同样是梁山泊108位好汉,俞万春的《荡寇志》,站在维护和鼓吹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地位,把他们描写成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草寇,而施耐庵的《水浒传》则深刻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精神和社会理想。立场不同,两部作品的历史价值立见不同的成色。
灵魂之于文艺,有如灵魂之于人,得之则生机勃发、立己立人,失之则行尸走肉、须臾难存。当代作家梁晓声说:“全部人类文化的核心的价值观、具有营养民风及社会作用的精华,几千年来,大都是经由文艺的方式得以普及的。摈除文艺的这一功能,文化的影响便会大打折扣,并且往往会成为庙堂式、经院式、束之高阁而不接地气的,只不过使部分人精神受益,只在少数人之间传承的学问。而文化如果长期止于学问,与养生仅仅服务于富人没什么两样。”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当代中国文艺的灵魂是什么?大体有这么4个方面:一个是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二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歌唱祖国、礼赞英雄,四是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围绕这4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创作,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创造出更多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作品,以伟大灵魂和作品诠释时代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使之立于当世、传之后人。以文艺之光照亮强军之路
金戈铁马,军事文艺是民族精神最血性的表达;精忠报国,军事文艺是民族精神最集中的体现。
优秀的军事文艺作品,往往是一个民族文艺宝库中最刚健有力的部分。如果我们只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清丽文雅,只有“执手相看泪眼”的缠绵婉约,而没有“三军大呼阴山动”的慷慨激昂,没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血性忠勇,那么,中国文艺就会山温水软,缺乏应有的筋骨和硬度。
回眸历史,在人民军队一路走来的历程当中,愈是艰苦卓绝,军事文艺愈能继绝扶倾、支撑希望;愈是大敌当前,军事文艺愈能血脉偾张、激荡铿锵。豪迈的《大刀进行曲》让日寇闻之胆寒,《英雄儿女》让志愿军战士的英雄形象家喻户晓,《高山下的花环》激励着一大批优秀青年义无反顾地奔向祖国的边防……
今天,我们已经远离炮火,承平日久。在一些军事题材的文艺作品中,脂粉味掩盖了硝烟味、战争剧导成了搞笑剧的问题时有表现,言行“雌化”、心智“童化”、血性“萌化”的倾向不可小觑。这些现象,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觉,如果任这样的作品大行其道,官兵的虎狼之气、铁血情怀也将会慢慢地被销蚀。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军事文艺如何书写强军历史、涵养强军精神、凝聚强军力量,如何让文艺之光照亮强军之路,让文艺的力量在强军路上竞相迸发,已经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要心怀崇敬,不忘耕犁人民军队的苦难辉煌,深入阐发人民军队的英雄秉性,浓墨重彩地书写英雄事迹,有血有肉地塑造英雄形象,形神兼备地展现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血脉基因,为官兵树立起一座座英雄丰碑,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英雄情结,点燃他们敢战敢胜的血性豪气。
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我们还要走近官兵,把目光聚焦强军实践,将身心融入强军备战,用笔墨描绘强军方阵,把握律动于强军之中的精神特质,深入挖掘强军路上的先进典型,尽情讴歌陆上猛虎、水下尖兵、空中骄子、丛林枪王、航天英雄、导弹专家、科技先锋等平凡而又不凡的英雄,为官兵树立起一个个爱军精武榜样,在内心深处积淀起他们敢于担当、奋勇争先的荣誉观念,激励起他们爱岗敬业、矢志打赢的精神追求。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在“高原”之上挺立起“高峰”,军事文艺工作者就要始终心怀强军梦想,潜心笃志,矢志不移,与强军休戚与共,与时代同频共振;就要始终心怀文艺理想,葆有匠心,精雕细琢,聚焦于作品,专注于创新。
文艺是热情的火焰、胜利的信心,是导航路上的灯塔、暴风雨中的翱翔。在嘹亮的号角声中,向强国兴军征途的最动人处注目,文艺定会将那高举的战旗、冲锋的兵阵、热血的英雄,定格在美丽的春天里,辉照于胜利的高地上。
[责任编辑:羽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