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蜜月
一夜之间,喀喇昆仑山上出现了一个让人心跳的大红“囍”字。这个异常惹眼的“囍”字镶嵌在一顶帐篷门前倾斜的土坡上,是喀喇昆仑高原千余顶野战半地下宿营帐篷中最特别的一顶,官兵们称之为“夫妻帐篷”。
那是前一天,几个女兵卷起裤腿,在冰凉的喀拉喀什河里精挑细选近乎玉化的圆石粒,为她们的排长——新疆军区某红军师通信营值勤站12名女大学生士兵的领头雁杨楠,布置“高原婚房”最具明显特征的“囍”。
训练归来,路过那顶帐篷,一道艳红掠过战士们的眼睛。年轻的士兵充分发挥想象力,把那顶帐篷里发生的故事都想象得无比粉红。但战士们不知道,那顶“夫妻帐篷”一直空着。艳艳的“囍”,经历着高原风霜雨雪的吹打,虽然孤独,却艳丽着喀喇昆仑高原蛮荒的色彩。
1 说起“夫妻帐篷”,杨楠的脸上就荡漾着幸福的花儿。她和爱人聂宝剑——师工兵营桥梁连排长,新婚后不到10天,部队接到远征喀喇昆仑进行高原使命课题训练的命令。蜜月的行程都已安排好,但军令如山,小两口相视一笑:到昆仑高原度蜜月吧,人生最美的时光,能去喀喇昆仑山欣赏风雪高原之美也是不错的选择。
一个哈密俏姑娘,一个伊犁帅小伙,作为新疆人,又在新疆当兵,军旅生涯如果没有在喀喇昆仑留下脚印,这个兵就当得不算大气。三十里营房医疗站、神仙湾边防连、天文点哨卡……就像一块强力磁石,吸引着小两口去度一个别样的蜜月。
小两口相约:上山好好训练,下山提“功”来见;一周见面一次,时间2个小时;关心排里战士,务必顾好自己。年轻人的浪漫永远无法料想,而一对小夫妻在险象环生的喀喇昆仑高原的“约法三章”,不禁让人油生敬意。
值勤站分了13个上高原的名额,20多个女兵争着抢着要去。谁都知道部队驻训地海拔4300多米,实兵演练地域海拔5200米,高原反应、强紫外线、飞沙走石……这些细皮嫩肉的女兵能扛得了吗?
上山前,女兵们中疯传一组图片,年轻漂亮的女驴友千里单车走西藏,出发前楚楚动人,半道中已是鬼都不如。女兵们惊呼:高原就是一个魔鬼化妆师啊!
为何还要争先恐后上高原?中士班长马隽说出两个原因,一是女兵不应该只是敲敲键盘、接接电话,军旅人生一定要出彩一次,上昆仑战高原,正是从军路上最美的风景;二是排长这只领头雁都飞起来了,小雁子们要赶紧排好雁阵,一起飞翔。
12个女兵,清一色的独生女,清一色的大学生士兵,在杨楠的带领下勇闯喀喇昆仑。12个女兵分为2个班,一个班一辆接力车,担负师基本指挥所和预备指挥所接力通信保障任务。上山前,杨楠带领她们进行过2个月的接力通信强化训练。同在一个训练场的男兵们时常投过来轻蔑的眼神:绣花枕头靠边站,打仗还是男兵上。
女兵们不服气,她们要在喀喇昆仑与男兵一比高下。但艰难的现实摆在面前:接力天线重48公斤,男兵2人从车上拆卸轻松抬走,女兵3人踉踉跄跄;固定天线钢索的地钉长60厘米,要抡起5公斤重的大锤20秒内打入地下……在海拔4300多米的高原上行走,相当于平原负重30斤,这样的环境下再干如此消耗体力的力气活,还要追求速度,对这些20岁左右的女孩子来说,的确有些残忍。
头脑灵光的大学生干部领着一群灵性十足的大学生女兵,她们不会用蛮劲与铁疙瘩死磕,灵机一动,出其不意的想法让训法变得灵活。通信接力架设教材规定1人负责3个地钉的固定,女兵们改变训练方法,3个女兵立起天线后迅速各砸一个地钉。就这么小小的一点训练方法创新,接力车架设速度提前了15秒。
因人施训,因人定岗,杨楠把每个女兵的优长发挥到极致。二班长马隽,女兵中的“大姐”,沉稳干练,带兵有方,她担当接力架设指挥。一班副班长陈赞心细如发。杨楠让她负责线头接续组,担负接力站与指挥所通联这一关键环节的重任。身高1米73的青海姑娘、上等兵范小平主动请缨担任2号手,把扛天线、砸地钉最苦最累的活揽到自己身上。女兵的衣服口袋里时刻装着酒精棉、创可贴和活血止痛膏,天线架设、线头接续、攀登固定,随时都可能弄破双手、砸伤脚踝。看看姑娘们的双手,老茧叠加,十个手指一圈白、一圈黑,那是创可贴粘了撕、撕了又粘留下的痕迹。20岁的姑娘,这双手本不该是这样的!
2个月的苦练,女兵操作接力车的优势已经凸显,杨楠给男兵班下了“战书”。4辆接力车一字摆开,随着通信营长一声令下,对抗赛激烈角逐。拉拉队一浪高过一浪的呼喊声,快要把旁边半山腰上的冰雪震落下来。高傲的男兵班这次颜面尽扫。2∶0!两辆女兵接力车分别以8秒、11秒的优势完胜男兵班。
“简直是一群‘昆仑女汉子’!”男兵们终于服气女兵的智慧、坚韧和顽强。
女兵欢呼雀跃,杨楠理了一下被汗水粘在额头的刘海,大声说,我们是女兵,但在昆仑山,“女”只是一个修饰词,“兵”才是我们应该有的样子!男兵们这时才发现,玲珑剔透的“军中绿花”已被喀喇昆仑山的风霜雪雨雕琢得宛如一簇簇高原红柳,坚毅挺拔。站在10米远的距离,你已看不出她们是女兵还是男兵。硕大的凯夫拉钢盔下,她们的面容一如男兵一样黝黑红亮。
[责任编辑:羽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