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路剪影
周末,轻风拂动,椰影婆娑。海南省军区某海防团贯通营区南北的一条林荫小道上热闹非凡,飘荡着欢声笑语。小路上的液晶显示屏前,官兵们围在一起驻足观看精彩的球赛视频;两侧的书吧里,一群战士正在交流读书心得;小路尽头的音乐室内,团乐队演奏的自创乐曲引来阵阵掌声……
谈起这条长400余米、人气颇高的小路,该团政委吴文敏说:“长久以来,这条小路一直是我团寓教于乐的重要阵地,几经完善升级,时代性和感召力不断增强。许多官兵都亲历了这条小路的变化,在这里留下了难忘的成长故事。”
“3年前,我从士官学校毕业回团,训练成绩下滑严重,心情烦躁不安。”机枪连战士李梦君回忆道,“指导员李昌剑带我来到小路上的团史展板前,讲起了琼崖纵队前辈不惧牺牲、英勇抗战的故事,我当时觉得很惭愧,并下定决心克服困难,振作起来。”经过努力,如今李梦君已是团里的训练尖子、连队的骨干班长。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近些年,网络时代翻天覆地的变化扑面而来。一段时间里,军营中“宅男”“低头族”“粉丝文化”盛行,“键对键”交流、“赶时髦”风气逐渐风靡,小路上一些传统的项目开始无人问津,缺少了往日的人气。
开放的社会没有封闭的军营,变化的时代难弹重复的老调。“年轻官兵有深深的时代烙印,传统文化如果不能跟上‘时代步伐’,就会被远远甩在身后。”吴政委感慨道,只有动态吸收先进的文化理念和资源,不断更新换代,“励志路”才能重新焕发生气,成为官兵喜欢驰骋的“高速路”。
对接官兵需求,和着时尚元素的节拍,这条小路开始一步步“升级”,实现大跨度“发展”——
20余块电子显示屏取代了传统的横幅展板,集图文、视频、声光于一体的团史等红色资源更加鲜活具体,《真正男子汉》《超级演说家》等为官兵喜闻乐见的综艺节目大家随时可以点击观看;
设在小路“黄金地段”的军营书吧中,教材教育读本不再唱“独角戏”,战士们推荐的各类报刊、小说文集既青春洋溢又励志向上,成为“畅销品”;
增设十个主题室,由官兵自设素材,自主管理,体现各色文化亮点。音乐室里吉他、电子琴、架子鼓应有尽有,安全室的警示教育片滚动播放,南海室里的简易沙盘图让人对南海岛礁现状一目了然……
小路剪影
设立的公共上网区,是小路上的人气聚集地。课余时间官兵们走出宿舍,用智能手机连接WIFI热点,在设定的主流网站上随心所欲“冲浪遨游”。
记者点击一块普通的电子显示屏,一段5分钟的DV短片,讲述的是一个见义勇为的事迹。
主角彭建云是该团炮兵连的有线班班长。几个月前,他在探亲回家的火车上遇到小偷行窃,机智的他在稳住盗贼的同时,配合列车乘警兵不血刃地将其捉拿归案。直到感谢信寄到了部队,大家才知道这个故事。
“信息尖兵”李响练就一身“扰中通”“动中通”绝技、矢志精武的“全能战士”周安昆把各级比武第一拿个遍、将梦想融入强军梦的“血性列兵”吴嘉俊刚下连就敢跟尖子挑战……一部部DV短片,镜头对准基层普通官兵,播放的是身边的感动。
观念一变,路子就活。伴随技术资源的更新,传统文化阵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奔着现实问题和活思想,“自文化”“微文化”等一个个新名词应运而生,官兵互动、参与的需求让这条“文化路”生机勃勃。军营大舞台、强军大讲堂、比武大擂台等平台依托小路顺势而建。他们因势利导地将强军文化融入各项活动中,激发官兵能打仗、打胜仗的热血豪情。
每周三《新闻联播》之后,就是“强军大讲堂”开讲时间,人人可登台主讲。团军事训练标兵闫龙飞主讲的主题为“尖子是怎样炼成的”系列,结合自身训练和比武经历,讲故事,谈经验,成了大家精武强能的活教材,每次开讲都能引来大批官兵追捧学习,有时甚至团领导也来当听众。
一次比武,实弹射击时突然遇上了大雨天气,射击视界变得模糊不清,眼睛被雨水淋得几乎睁不开,对手们纷纷跑靶,闫龙飞趴在泥窝里,沉着冷静,通过经验修正瞄准点,依然打出了48环的优异成绩。
细细咂摸闫龙飞的故事,列兵谭益铭感到自己像“井底之蛙”。谭益铭身体基础好,体能训练成绩佳让他沾沾自喜。听了闫龙飞的讲述,谭益铭渐渐端正了训练态度,他说:“提高本领没有句号,我要像闫龙飞一样不断挑战自我,才能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实战环境。”
如今,跳跃着时代音符的文化小路,如磁石般吸引着官兵,成为该团开展文化活动的主阵地,思想教育的大课堂,官兵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中,不断汲取强军正能量。他们形象地说,这条小路就如一条“文化美食街”,能够品尝到各种“美味佳肴”,令人流连忘返。
[责任编辑:羽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