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是《宏观政策评价报告2017》之分报告三,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郭豫媚博士。
预期管理的核心在于通过信息沟通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对公众预期予以引导,从而使得货币政策调控事半功倍。国际经验表明,预期管理在实践中确实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瑞典和澳大利亚等国家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为公众提供了更为清晰和准确的货币政策目标,有效引导了公众的长期通货膨胀预期,更好地达到了稳定通货膨胀的目的。再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通过持续使用前瞻性指引政策引导预期利率下行,从而降低了长期利率水平,有效地稳定了经济。
对中国而言,预期管理同样非常重要,因为预期管理能够成为现有货币政策体系的有益补充。目前,中国货币政策正处于转型期,数量型货币政策的调控效率逐渐降低而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尚未完全建立,货币政策有效性出现明显下降。在此情形下,中国非常有必要采用预期管理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据“大宏观”团队的测算,强化预期管理能够将目前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提高40%左右。
2016年以来,中国对于预期管理也愈发重视。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改善与市场的沟通,增强可预期性和透明度”,以加强宏观调控的预期管理。2016年5月9日,人民日报刊登《权威人士再谈当前经济》一文,指出“要善于进行政策沟通、加强前瞻性指引,提高透明度,减少误读空间,及时纠偏,避免一惊一乍,不搞‘半夜鸡叫’”。可见,预期管理已成为宏观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预期管理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将有助于加强预期管理和提高宏观政策效率。
一、预期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
从发达国家预期管理的历史经验来看,预期管理一直以来都很强调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则相对更加专注于使用前瞻性指引。因此,有必要首先了解货币政策透明度和前瞻性指引的概况,尤其是货币政策透明度和前瞻性指引能够有效管理公众预期的理论机制,进而更好地从这两方面对中国预期管理进行评价。
1.货币政策透明度是预期管理的重要方面
现代央行与历史上早期央行最大的差别在于货币政策更加透明。基于Lucas(1972)提出的理性预期假说,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只有未预期到的货币政策才有效。因此,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央行都非常神秘,货币政策透明度很低。然而,现实中由于市场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公众一般无法形成理性预期,因此预期到的货币政策也能发挥有效作用。Brunner(1981)、Blinder(1998)和Woodford(2001)等人就对央行货币政策不透明进行了批判,他们认为一个更加透明的央行能够给市场提供更多的信息,并通过影响公众信息集来改善货币政策有效性。
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能够有效引导预期并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由主要有三点。一是,透明的货币政策有助于降低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不确定性对预期的影响,从而稳定预期。通胀目标制正是通过确立通胀率的目标,向公众提供了一个“名义锚”,促使公众通胀预期不会因某些市场因素的变化而出现急剧上升。二是,货币政策信息会通过改变私人部门的信息准确度和预测能力,进而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因此透明的货币政策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从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三是,透明的货币政策能够提高央行信誉,增进市场信心。Mishkin(2010)指出,通货膨胀目标制成功稳定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透明的通货膨胀目标使得中央银行对公众高度负责,进而有助于构建公众对中央银行的信任和对货币政策的支持。
因此,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成为全球各国央行货币政策实践中的重要任务之一。Dincer&Eichengreen(2007)调查了1998—2005年全球100家央行的网站建设、报告发布和出版物等情况,发现其中89家央行的透明度有明显提高,其余11家的透明度没有明显变化,但没有一家央行的透明度表现出下降的趋势。
2.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前瞻性指引也成为预期管理的重要方面
前瞻性指引是央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核心在于通过发布未来货币政策路径(一般是利率路径)等前瞻性信息来引导公众预期。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越来越多发达国家的名义利率逼近了零下限,导致以引导短期政策利率为主要手段的传统货币政策几乎没有调控空间。在此背景下,美联储于2008年12月率先实施了前瞻性指引政策,就未来货币政策利率路径进行沟通。此后,加拿大央行、瑞典央行、欧洲央行、日本央行和英国央行也纷纷对货币政策进行了前瞻性指引。
前瞻性指引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渠道起到引导市场预期和稳定经济的作用。一是利率渠道。由于影响投资和消费决策的是长期利率,因此货币政策调控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影响长期利率。根据利率期限结构理论,长期利率等于当期短期利率与预期短期利率的加权平均。因此,通过前瞻性指引引导公众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可以达到影响长期利率的目的。上述渠道在短期名义利率降为零后尤为重要。二是信心渠道。信心反映的是市场对未来经济运行状况的预期,在消费和投资决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前瞻性指引所描述的未来政策利率路径,能够使市场了解到货币政策稳定经济的决心,在经济低迷时期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
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的前瞻性指引政策确实起到了引导市场预期的作用。Campbell et al.(2012)运用事件分析法和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方法发现,美国的前瞻性指引政策能够有效引导市场预期,起到了减小经济波动的作用。Svensson(2015)总结了美国、新西兰和瑞典前瞻性指引的实施情况,指出前瞻性指引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成功地引导了市场预期。
[责任编辑:羽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