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明 挽救中医国粹”系列报道·讨论篇①
每次看到网上有些人“攻击”和“诘难”中医时,从医30多年的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潘毅,总有一种有理难说清的感觉。
“以阴阳五行为例,很多人一听到这个,第一反应就认为是迷信,因为大量算命书用的是这个,却不知道这是一种统合天地万物论道说理的方法学。古代的自然科学、天文、地理、兵法、武术等学科或领域都在用它,就像电脑是工具一样。至于被人拿去怎么用,并不是工具本身的过错。但是,现在老百姓接触阴阳五行最多的就是这些,导致很多人对古代文化下意识地产生抗拒、排斥。”潘毅说,“一些人实际上是在对中国古代文化没有基本了解的前提下,只是凭感觉就以阴阳五行就是迷信为论据或立场,认定中医不科学或者是伪科学。其实,论争是要有前提的,就是要对这个学科有个基本的了解。”
在潘毅看来,中医与西医的不同在于,西医是结构科学,更关注器质性病变,中医学则关系和结构都不放过,但更关注整体和调节关系,更关注功能。中医所说的治未病就是西医所说的功能问题,其中部分人功能失调,但检查指标是正常的。比如,现在接近70%的人是亚健康状态,那不叫病,但功能失调了,发展下去会成为病。假如把医疗重心放到预防而不是发病后的治疗,可以节省很多费用,因为从没病发展为小病,从小病发展为大病的机会少了,即使有病其生存质量也提高了。
潘毅以古代名医扁鹊的故事举例:扁鹊三兄弟都是行医的,魏文侯曾经问扁鹊,三兄弟哪个医术最高?扁鹊说他大哥医术最高,二哥第二,他自己最差,但名声最大,因为他能把危重病人救回来,所以闻名于诸侯。二哥的本事是不让人家小病变大病,大哥的本事是不让人家病,但人们常对把危重病人救回来的人很感恩,对不让生病的人一般不太会感恩,因为他们还没感受到痛苦。
“我觉得中医很像是扁鹊的大哥和二哥!”潘毅说,“这并不是说中医对器质性病变无能为力,只是它的关注点和主攻方向与西医不一样,价值取向不同,各有所长,西医看的是人的病,中医看的是病的人。”
潘毅说:“中医是扎根在古代文化背景上文化含量很足的医学,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它也是很生活化的,道理无处不在,很多治疗思路就是从生活常态里来的。比如,在古代就有‘用药如用兵’之说,医和武也是相通的。遗憾的是,现在却慢慢跟文化背景割裂而变成纯粹的医学知识,这就失去了‘根’。所以,每年面对刚入学的中医药专业新生,我都会让他们先做一番观念认同和文化背景知识普及的功课。”
“我觉得这是教育的某种悲哀,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母体文化不了解,认同度不太高,没有多少自豪感,一些人甚至带点自卑感,为什么会这样?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需要反思一下?民族文化和价值核心,才是一个民族的真正命脉。”潘毅建议,今后,加强中医药教育,传统文化不能缺席。学校要在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基础上,高度重视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加大中国传统文化、医学古文等重要文献的比重,把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作为提高中医药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
[责任编辑 张亮]